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石景山区)

发布时间:2012-05-10 共4页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廉之,果枉 查访
B.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平息
D.帝为饬光禄官 整顿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前殿决事,或震怒 帝或告以振恤
B.帝恻然,投箸起 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帝曰:“何为?” 且医何能活人
D.民家为子弟延师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直言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李密《陈情表》)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⑥烟笼寒水月笼沙,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8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13.从上面这首唐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失明,她的优美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广为传颂。可你是否想过,如果终生活在黑暗中的海伦,有一天能睁开眼睛,是否真能看到老师友善的面孔,真能欣赏自然的奇景?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残酷的回答:不能。
  我们的大脑中数以万亿计的神经细胞彼此相连,形成难以想象的复杂网络,而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效率大不相同。1949年,心理学家赫布提出,在早期发育中,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有很大的可塑性。两个神经细胞交流越多,它们连接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一理论后来被简化为著名的“赫布法则”。赫布还肯定了经历在神经网络发育中的重要性,把它理论化并上升到细胞水平,成为解释经历与神经发育的经典模型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在视觉发育领域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些早期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大脑“纹状皮层”的区域里,不同的神经细胞会分别对双眼接收的视觉信号产生反应。为了研究视觉经历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将初生小猫一只眼睛的眼睑缝合数周后拆线。结果发现,与未被缝合过的眼睛相比,重见光明的眼睛接收到光信号的时候,只有寥寥无几的纹状皮层细胞作出响应。接下来,科学家们在小猫发育的不同阶段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发现,如果在小猫出生后4至8周之间缝合,两眼之间的差别最为显著。过了这一时期,缝合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他们就此提出“关键期”的说法。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对外界刺激或早期经验格外敏感的关键时期在神经发育中比比皆是,视觉、听觉及语言习得中都有它的影子。
  进入21世纪,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对大脑活动进行观测,不需要再像前人那样开颅后才能研究神经网络的活动,这就给予脑科学研究极大的便利。此时,研究者注意到一位名叫迈克的美国男子。他3岁时因事故双目失明,直到46岁那年才重新获得视力。手术后,迈克出现了视觉缺陷 ——无法识别复杂的物体,尤其无法识别人脸。研究者通过脑功能成像发现,正常人大脑中一块叫做“梭状回”的区域在对人脸进行识别时活性大增,可是迈克看到人脸时,这片脑区却几乎完全沉默。
  原来,迈克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就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视力,主管某些重要视觉功能的神经元之间只有非常有限的交流机会,很难形成有效的连接。因此,哪怕复明后的视网膜能正常接受光信号,未经发育完全的视觉神经系统却完全不具备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当大量的视觉信息涌入双眼,大脑就会不知所措,那个在黑暗年代中虽有缺憾却一切正常的世界,此刻却彻底颠倒错乱了。因此复明多年后,迈克仍然无法真正“看清”妻子的脸庞。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有些机会一旦丢失,就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赫布法则”是说两个神经细胞交流越多,连接效率越高,同时肯定了神经网络发育中经历的重要。
B.在大脑“纹状皮层”的区域里,不同的神经细胞在双眼接收到视觉信号后会一一做出反应。
C.所谓“关键期”是指动物出生后4至8周之间神经发育对外界刺激或早期经验格外敏感的时期。
D.进入21世纪,研究者通过对大脑活动的直接观测,发现“梭状回”能够对复杂的物体进行识别。
15.根据文意回答,为什么说假如海伦·凯勒有一天能睁开眼睛,却不能看到老师友善的面孔?(5分) 高考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