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镜像下的世界马达

发布时间:2012-02-01 共2页

  谁能将中国市场判断对?
  中国汽车业的这次机会已经持续7年,其间的2004年下半年,市场受宏观调控和消费者心理预期车价下降等因素粘滞了半年,然后阔步如飞到现在。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200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75万台,2006年的这个数字超过了700万,而2007年被预测的数字是800万以上。
  西方记者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在2004年12月7日的《华尔街日报》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汽车市场超速了吗?”马利德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2001到2003年间的翻番式暴涨,然后无法解释2004年下半年出现的急剧放缓,他接触到的在中国的外国汽车公司主管始终在两难处境中挣扎,对于习惯用MBA思维与决策的国际汽车大佬,这种暴涨暴跌式的市场环境最令他们头痛。
  咨询机构亚汽资源公司(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的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在2004年年底说了一句:“或许市场走到了自己的前头。”他的判断是,2001年起的两年中,中国较为富裕的城市地区的很多人都加入买车热中,暂时耗尽了市场的增长能力。
  邓恩随即把希望寄托在中国政府身上,“尽管中国大多数购车者现在都是私人,但制造商正等待着政府向市场发出再次增长的信号。”
  他的后半句说对了。因为从另一个国际大佬那里得到了验证。与中国政府有着密切接触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Rick Wagoner)暗示,2005年中国汽车增长将回升。
  完全可以理解这些人的紧张情绪。对于这些国际巨头而言,新兴市场一方面是他们兴奋的寄托,另一方面也不断地给他们制造恐惧。
   13年前,全球汽车工业刚刚摆脱令欧美痛苦的经济衰退,而巴西的汽车市场是当时全球汽车工业的希望所在。1997年时,人们声称,巴西市场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就像现在他们争相预测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一样)。汽车制造商因而争相在巴西建厂。
  不过,随后的拉美经济危机之后的情况急转直下,眼下巴西的汽车厂有过半产能闲置,令跨国汽车公司损失惨重。时任大众汽车的首席执行官伯恩德·皮谢茨里德(Bernd Pischetsrieder)公开表示,大众公司已接受了它在南美灾难性的教训,并在2004年年底表示:“我们将会仔细关注(我们在中国的投资),逐步实施,以避免再次出现大家在巴西遇到的情形,当时人们实在是太过乐观了。”
  面对长城下注
  现在你可以理解身披强大品牌光环、内蕴强大技术实力的跨国巨头在新兴市场的麻烦之处了,他们经常受到经验的支撑,也时时苦于经验的困扰。他们手握大把大把钞票,但时时害怕哪怕出现一个战略失误,这些成吨重的钱就会打水漂。
  但中国和巴西仍有太多的不一样,中国有最庞大的消费群,稳定的政治环境,政府对金融强有力的控制与可预期的坚定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方向,激励着跨国汽车不断向中国市场下注。
  在衡量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之时,大多数人喜欢使用人均GDP这一指标。例如,汽车在日本的普及是从人均GDP超过500美元的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到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70年代才真正普及。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如今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正处于汽车普及的入口处。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已经达到3000美元,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为2000美元左右,遑论以广东为中心的富裕的华南地区。这显示中国已经完全具备汽车产业繁荣的条件。在这样的预期下,即使2004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急刹车,但绝大多数业内人士仍旧认为,中国市场还会出现迅猛增长,以至于谁也不愿意降低产量,并在竞争策略上优先考虑市场份额。
  原因很简单,大势使然。这个势——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是由汽车的两个属性以及这两个属性对应的功能所支撑的,这两个属性分别是:生产性工具,消费品。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投资高涨期,汽车作为生产资料,因此支撑起中国市场庞大的生产性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又处于城市化高速运行期,人们需要延展其生活半径,作为代步工具的汽车,作为消费品的需求迅速膨胀。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