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核心把握重点 艺术高考“抱佛脚”策略

发布时间:2009-04-15 共3页

注意:你是一个考生

艺考门类繁多,种类齐全,本文不能一一穷尽,即使兼论概说,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差不多所有的考生几乎都存在一个问题:对自己身份定位不明显,不能够服从考场规则。

回答更专业。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艺术类考试,当主考官问某考生最喜爱的作家时,该考生迅速做出回答:郭敬明、江南和蔡骏。该考生最后未被录取。这是为何呢?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道出了这类回答被“枪毙”的原因: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出版人、新闻工作者的名校大学生,文学审美品位直接决定了你在今后工作道路上的成就,喜欢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与恐怖小说,这无可厚非,但是在考场上,考官更看重的是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希望这个学生能够比其他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眼光,因为自从他入校以后,他不再是一个业余读者,而是一个专业人士。

考场的游戏规则就是考生、试卷和考官的关系。在很多时候,“说真话”往往会适得其反,个人爱好与今后的职业实际上是不同的两条路子。如何让自己显得更专业、更职业,成为了诸多艺考学生在面试场上头疼的大问题。

穿着大方得体。正如前文所述,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家走向了大众,但是考场有着考场的严肃性。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千奇百怪的服饰,打着舌环、鼻环,还有的把烟夹在耳朵上,更有甚者一副港台腔……“没进学校,还真以为自己是明星了!”一位多次参加中国传媒大学面试的主考官曾对笔者说,这种盲目标新立异的学生,往往是老教授们最反感的对象。

在这里,需要告诉考生的是,考场、求职面试穿正装,这是国际惯例,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而且我们国家的高校并不是培养明星的演艺学校,虽然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成才,但“造星”并不是我国高校的育人准则。我国艺术类高校或高校的艺术专业是培养“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艺术理论工作者”与“文艺教育工作者”的地方,培养的是造福社会、传承艺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建设者,而不是标新立异,自我膨胀的流行明星。尤其是对于考官而言,他们作为严谨治学的大学教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踏实求学,日后择机有所发展,而不是一味以怪为美,追求出名。

笔试规范而严肃。随着文化多元化的进入,千奇百怪的“火星文”,莫名其妙、语序混乱的“梨花体”,甚至盲目煽情、语言颓废空洞的“青春网络文学”不断充斥着青年人尤其是高中生的阅读视野。久而久之,走上考场的他们,也将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学、文字形式带入了考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这类答卷判为零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更是将充斥着“火星文”、“梨花体”的作品直接“打入冷宫”。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多元化,这无可厚非,但是考生若是将这类审美表现带入到考场,就不妥了。试卷不是网上聊天,不是自己的博客,而是一次严肃的问答。考生要充分地换位思考:自己的信息能否被考官所接受?考官能否认可自己的答卷?如果一味盲目追求新奇特,那么吃亏的显然是自己。

考生是什么?是走入考场、以自己的表现获得考官遴选的人。哪怕你之前再有名,出版再多的唱片,哪怕你之前曾在社会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拥有很多的掌声,考场上你就是考生。出过唱片、演过电视的“超女”黄雅莉当年因为在艺考中表现不佳,而被中国传媒大学的音乐学专业所淘汰。

考场拥有考场自身的游戏规则,走进考场,就要服从于这个游戏规则。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