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二章牙周组织病

发布时间:2011-10-18 共3页

  【病理】

  龈沟壁处有炎症细胞浸润,沟内上皮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再下方为量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炎症区内胶原纤维多变性或丧失。

  炎性水肿型:纤维结缔组织水肿明显,其间有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少量浆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类似炎性肉芽组织。

  纤维增生型: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成束,束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其炎症成分比水肿型少。类似瘢痕组织。

  二、龈增生(gingival hyperplasia)

  主要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

  【病因】主要由全身因素引起,常合并局部菌斑感染

病因 临床表现 病理
青春期、妊娠期激素性龈炎 青春期过后,妊娠终了,病变消退 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及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营养缺乏引起:Vc缺乏呈紫红色肿胀、柔软易出血
药物性龈炎 苯妥英纳 多前牙唇侧龈乳头增,呈颗粒结节状,少数伴多毛症 主要为非炎症性的纤维组织增生
先天性、家族性龈纤维瘤病 弥漫性增生,可覆盖牙齿一部分或全部

  第二节 牙周炎(periodontitis)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牙周溢脓,牙齿松动。主要病理变化: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发展过程: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 晚期牙齿松动、脱落。

  【病因】

  1.口腔细菌为主要病原因子

  ①牙周袋内以Gˉ厌氧菌为主,健康牙龈沟内以G+需氧菌为主②各种类型牙周炎其致病菌不一样,也不是单一菌种。Moore(1987)曾在牙龈沟内发现325种不同的细菌③牙龈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过去称为牙龈类杆菌,是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④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 tans , Aa)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⑤新的可疑致病菌:福赛类杆菌、二氧化碳纤维菌、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以及密螺旋体属(嗜麦芽糖密螺旋体、中间密螺旋体)等。

  2.牙菌斑:口腔细菌以菌斑形式存在,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如下:唾液粘蛋白所形成的薄膜是基础,细菌粘附、聚集(同类细菌之间的吸附)、共聚(不同类细菌的聚集)及繁殖。

  一般情况下,牙面清洁后4~8小时即有细菌进入,10~12小时牙面上形成的菌斑即可用染色剂着色;5~6天菌斑趋于成熟;10~30天菌斑成熟达到高峰。菌斑涂片监测表明,每克牙菌斑内约有2×1011细菌数。

  3.软垢(soft mucinous deposits)主要由细菌、真菌、白细胞及脱落的口腔上皮以及粘液、食物残渣等组成,据统计约有细菌250万个/毫克。

  4.牙石(calculus)(1)龈上牙石(2)龈下牙石

  附着在牙龈边缘的牙面上或牙龈沟内的沉积物,是矿化的菌斑和软垢。

  5.全身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及其遗传因素)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