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九章龋

发布时间:2011-10-18 共2页

  第二节 牙本质龋

  一、特点:

  1.常由釉质龋或牙骨质龋发展而来,或同时发生(如潜行性龋,牙颈部龋)。

  2.无机盐溶解与有机物破坏同时进行。

  3.牙本质龋沿牙本质小管进展。

  4.牙本质龋时,牙髓出现防御性反应。

  5.牙本质龋的龋损呈三角形,其顶端指向髓腔。成洞后形成较的龋洞。

  三、牙本质龋

  病理改变分四层:1.透明层2.脱矿层3.细菌侵入层4.腐败崩解层

  1.透明层

  又称硬化层,是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此层形成机理为牙本质小管内细胞突起变性后,钙盐沉积封闭小管。光镜下观察呈透明状。电镜下观察晶体呈针状。

  2.脱矿层

  位于透明层表面,细菌入侵前,酸已扩散到此区域,引起脱矿。此层小管结构仍保持完整,但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的晶体数量减少。

  3.细菌侵入层

  位于脱矿层的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后并繁殖,小管扩张形成串珠状,而后小管破裂。管间牙本质脱矿,收缩,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小不等的坏死灶和裂隙。

  4.腐败崩解层

  位于牙本质龋的最表层,也是龋洞底部的表层。此层内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残留一些崩解组织和细菌。

  四、牙髓的改变

  当刺激强烈时,牙髓变性坏死,发生炎症。当刺激缓慢时,牙髓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第三节 牙骨质龋

  特点:

  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2.病变沿穿通纤维蔓延,使层板状结构脱矿。

  3.龋损很快波及牙本质,相应髓腔端出现修复性牙本质。

  4.发生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龋可同时累及牙釉质。

  第四节 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在60年代初,由Keyes等提出"三联因素".认为龋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一、"三联因素"学说

  (一)细菌和菌斑

  在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形成菌斑而实现对牙体的破坏。

  (二)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是龋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主:宿主包括牙、唾液和全身因素。

  二、酸原学说

  由Miller于1889年提出,口腔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酸溶解釉质发生龋。

  三、蛋白溶解学说

  由Gottlieb等在1947年提出,认为龋初期的损害发生在釉质和牙本质中的有机物存在的部位。强调有机物的分解是首发事件。

  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由Schatz等在1955年提出。认为牙齿中的矿物盐和有机物是通过一个配位共价键结合的统一体——螯合复合物。认为龋是由于蛋白溶解与螯合作用同时发生所致。

  (网站收集整理)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