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第二节 锥虫
锥虫是一种血鞭毛原虫(hemoflagellate protozoa),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的血液或组织细胞内。寄生于人的锥虫依其感染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通过唾液传播的涎源性锥虫与通过粪便传播的粪源性锥虫。
一、冈比亚锥虫与罗得西亚锥虫
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 gambiense Dutton,1902)与罗得西亚锥虫(T.rhodesiense Stephens & 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 sickness)的病原体。冈比亚锥虫分布于西非和中非靠近河边的环境中,而罗得西亚锥虫分布于东非的大草原上。两种锥虫在形态、生活史、致病及临床表现有共同特征。
形态与生活史
两种锥虫在人体内寄生,皆为锥鞭毛体(trypomastigote),具多形性(pleomorphism)的特点,可分为细长型、中间型和粗短型(图11-4)。在用姬氏液或瑞氏液染色的血涂片中,虫体胞质呈淡蓝色,核居中,呈红色或红紫色。动基体为深红色,点状。波动膜为淡蓝色。细胞质内有深蓝色的异染质(volutin)颗粒。细长型长20~40μm,游离鞭毛可长达6μm,动基体位于虫体后部近末端。粗短型长15~25μm,宽3.5μm,游离鞭毛短于1μm,或者鞭毛不游离,动基体位于虫体近后端。动基体为腊肠型,含DNA,一端常生出细而长的线粒体。鞭毛起自基体,伸出虫体后,与虫体表膜相连。当鞭毛运动时,表膜伸展,即成波动膜。
这两种锥虫的锥鞭毛体,在病程的早期存在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在三型锥鞭毛体中,仅粗短型对舌蝇具有感染性。雄或雌舌蝇吸入含锥鞭毛体的血液,在中肠内,粗短型进行繁殖,并转变为细长的锥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约在感染10天后,锥鞭毛体从中肠经前胃到达下咽,然后进入唾腺。在唾腺内,锥鞭毛体附着于细胞上,并转变为上鞭毛体(epimastigotes)。要过增殖最后转变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metacyclic trypomastigotes),其外形短粗,大小约15×2.5μm,无鞭毛,对人具感染性。当这种舌蝇刺吸入血时,循环后期锥鞭毛体随涎液进入皮下组织,转变为细长型,繁殖后进入血液(图11-4)。
图11-4 锥虫生活史
致病
两种锥虫侵入人体以后的基本过程包括:锥虫在局部增殖所引起的局部初发反应期,锥虫在体内散播的血淋巴期以及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脑炎期。
初发反应期 锥虫在侵入的局部增殖,引起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的细胞浸润,局部红肿,称锥虫下疳(trypanosomal chancre)。锥虫下疳约在感染后第6天出现,初为结节,以后肿胀,形成硬结,有痛感,约3周后消退。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血淋巴期 锥虫进入血液和组织间淋巴液后,出现广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感染后约5~12天,血中出现锥虫。由于保护性抗体的出现及虫体抗原变异,血中锥虫数目出现交替上升与下降现象,间隔时间约为2~10天,虫血症高峰持续2~3天,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肢体痛等症状。发热持续数天,可自行下降进入无热期,隔几天后再次上升。淋巴结普遍肿大,尤以颈后部、颌下、腹股沟淋巴结为显著。颈部后三角部淋巴结肿大(Winterbottom氏征)是冈比亚锥虫病的特征。还可出现深部感觉过敏(Kerandel氏征),脾充血、肿大。可发生心肌炎、心外膜炎及心包积液。
脑膜脑炎期 锥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在发病后几个月或数年才出现。锥虫入侵后发生弥漫性软脑膜炎,脑皮质充血和水肿,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主要表现为个性改变、无欲状态,以后出现异常反射,深部感觉过敏、共济失调、震颤、痉挛、嗜睡,最后昏睡。
两种锥虫病的病程有所不同,冈比亚锥虫病呈慢性过程,病程数月至数年。罗得西亚锥虫病呈急性过程,病程为3~9个月。有些病人在中枢神经系统未受侵犯以前,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