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第二篇 医学原虫--第九章 概论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生活史类型

  寄生原虫的增殖本质上是一种种族生存适应,必然伴随着排离和宿主更迭。因此医学原虫的史完成是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过程,形式多样,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其生活史类型可按传播特点大致分为三型:

  1.人际传播型 生活史只需要一种宿主,凭借接触或中间媒介而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可分二类:

  ⑴生活史只有滋养体阶段,以二分裂增殖,直接或间接接触滋养体而传播。阴道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齿龈阿米巴等属此类。

  ⑵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二个阶段,前者以二分裂增殖,包囊可有或无核分裂,为有效的排离和传播阶段。多数肠道寄生阿米巴、鞭毛虫和纤毛虫属此类型。

  2.循环传播型 完成生活史需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形成世代交现象,如刚地弓形虫以猫为终宿主,以人、鼠或猪等为中间宿主。

  3.虫媒传播型 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或有性繁殖,再接种人体或其它动物。如利什曼原虫(无世代交替)和疟原虫(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常见种类与分类

  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生物学分类隶属于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之下的三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如动鞭纲、叶足纲;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如孢子纲;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如动基裂纲。常见的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见表9-1.

  致病特点

  对人体致病的原虫绝大多数为寄生性,其危害程度因虫种、株系、寄生部位以及宿主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原虫感染的致病作用,除生物病原因侵袭力与宿主应答水平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性质的一般损伤外,还有某些自身的特点。

  1.增殖 作用致病原虫入侵宿主后必需战胜机体的防御功能,增殖到相当数量后才表现为明显的损害或临床症状。此种病原个体数量在无重复感染前提下的大量增长与一般的蠕虫感染不同,也是体积微小的原虫足以危害人类的生物学条件。寄生血液或血细胞的原虫在单位容积内的虫体密度称“虫血症”(parasitemia),可借助于计数法测量,以提示病情。不同病原虫种的增殖结果往往产生特殊的致病表现,为临床查诊提供可靠的信息。如大量疟原虫的定期裂体增殖使被寄生红细胞发生周期性裂解,可导致寒热节律典型的痢疾症状;寄生在上消化道大量增殖的贾第虫附着肠粘膜,可严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引起颇为特殊的脂肪泻。

表9-1常见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

要寄生部位 虫名 科(Family) 目(Order) 纲(Class)
单核吞噬系统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uani
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tropica
巴西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braziliensis
锥虫科
Trypanosomatidae
动基体目
Kinetoplastida
动鞭纲
Zoomastigophora
血液 锥虫
Trypanosoma sp.
泌尿生殖道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uaginalis
毛滴虫科
Trichomonadidae
毛滴虫目
Trichomonadida
口腔 口腔毛滴虫
Trichomonas  tenax
人毛滴虫
Trichomonas hominis
脆双核阿米巴
Dientamoeba fragilis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六鞭毛料
Hexamitidae
双滴虫目
Diplomonadida
梅氏唇鞭毛虫
Chilomastix mesnili
曲滴虫科
Retortamonadidae
旋滴虫目
Retortamonadida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哈门氏阿米巴
Entamoeba hartmani
结肠内阿米巴
Entamoeba coli
布氏嗜碘阿米巴
Iodamoeba  butschlii
微小内蜒阿米巴
Endolimax nana
内阿米巴科
Entamoebidae
阿米巴目
Amoebida
叶足纲
Lobosea
口腔 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脑(等) 棘阿米巴
Acanthamoeba sp.
棘阿米巴科
Acanthamoebidae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 fowleri
双鞭阿米巴科
Dimastiamoebidiae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疟原虫科
Plasmodidae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孢子纲
Sporozose
巴贝虫
Babesia sp.
巴贝虫科
Babesidae
梨浆虫目
Piroplasmida
肺泡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未定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有核细胞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弓形虫科
Toxoplasmatidae
组织 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sp.
肉孢子虫科
Sarcocystidae
等孢子虫
Isospora sp.
爱美虫科
Eimeriidae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sp.
隐孢子虫科
Cryptosporidae
结肠 结肠小袋纤毛虫
Balantidium coli
小袋科
Balantidiidae
毛口目
Trichostomatida
动基裂纲
Kinetofragminophorea

  2.播散能力 寄生原虫的微小个体和快速增殖特点,使其致病作用具有与生物病原相似的某种播散潜能。多数致病原虫在建立原发病灶后都发现有向近邻或远方组织侵蚀和播散的倾向,从而累及多个器官。近代研究已发现致病原虫具多种利于扩散的因子和生态特点。如原虫在血细胞内寄生,不仅成为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一种有效屏障,且为血源播散提供运载工具;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本特性,使它们能在宿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内增殖自如,并被带至全身各处,引起累及全身的严重感染。近年来在不少致病原虫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现表面受体作用,这是揭示虫体对亲和细胞或组织进行识别、粘附,进而入侵或噬蚀的物质基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多种膜结合的蛋白水解酶,使它具有接触溶解宿主组织、细胞的侵袭特性,为其入侵肠壁深层组织,实现实行播散,诱发肠外阿米巴病创造基本条件。应该看到,致病原虫的播散能力,在致病的传播上都有重要作用。

  3.机会致病 临床发现在一些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应用激素制剂及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等常并发致死的原虫感染。此种因疾病、治疗等种种人为或自然因素,招致机体免疫机制削弱而激活某种感染的个体称为免疫功能受累宿主(immune compromised host)。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病原虫(opportunistic pathogen)。常见的有弓形虫、肺孢子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等。例如有报导晚期艾滋病患者60%合并肺孢子虫肺炎,成为患者的直接死因;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的弓形虫病常在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程中急性复燃。条件致病也可导致原虫对异常部位的侵袭,曾报导一例网织细胞肉瘤患者并发罕见的原发性胃粘膜阿米巴病。

  免疫特点

  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可以逃避宿主抗体的杀伤。有些在血液中的寄生原虫如锥虫等,能定期更换体表的抗原(变异),使已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失败。有些寄生原虫可以诱发对宿主B细胞的多克隆刺激,或抑制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由于原虫的增殖作用以及在宿主体内并无成虫或幼虫、童虫等世代之分,被激发的免疫力与蠕虫引起伴随免疫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把原虫抑制在低密度水平的非消除性带虫状态,而出现迁延、反复和隐性的疾病过程。一些常见的重要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病、弓形虫感染等都有这种特殊的临床表现。能清除虫体面获得自愈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御力的寄生虫感染,仅在个别寄生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虫种如利什曼原虫中见到。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