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感染的细菌量及临床类型有关,食入染菌食物后8~48小时发生胃肠炎症状,如感染菌量大可在12小时内发病,小量感染因病原体繁殖需要时间稍长,潜伏期可在48小时左右,败血症型与伤寒型潜伏期约为1~2周。
(一)胃肠炎型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70%,急性起病,开始时恶心、呕吐,随后迅速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大便常为水样,量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偶可呈粘液或脓性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常有发热达38~39℃,可伴有畏寒,沙门菌胃肠炎的病情轻重差异很大,有些病人并无发热,只有稀烂大便,重的可呈暴发型伴有迅速脱水,可由于脱水重而引起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甚至可迅速死亡,此种情况在早产儿和营养不良小儿较易产生。
沙门菌胃肠炎的症状多在2~3天消失,偶尔病程亦可迁延至2周之久,病死率很少超过1%,死亡病例几乎都是婴儿,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
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所有病例的血培养几乎均阴性,在急性期几乎所有病人的大便均可培养出病原菌,胃肠炎开始后两周约有50%病人大便培养仍为阳性,此型较常见的病原菌为鼠伤寒沙门菌。
(二)伤寒型 临床症状与轻型伤寒相似,但潜伏期较短(平均约3~10天),病程亦较短(一般为1~3周),病情多较轻,热型呈弛张热或持续,亦可有相对缓脉,但皮疹少见,腹泻较多,肠出血及肠穿孔很少发生,伤寒型偶有以胃肠炎作为前驱表现,在典型的胃肠炎症状后出现伤寒表现,白细胞数减少,血、大便培养阳性,较常引起伤寒型的病原菌为猪霍乱沙门菌。
(三)败血症型 此型病例呈散在性,常见于儿童,虚弱者和有慢性疾患者,起病多急骤,但亦可徐缓起病,有发热,寒战,出汗及胃肠道症状,热型呈不规则型,弛张型或间歇型,高热持续1~3周不等,有并发症如化脓性病灶时,则发热可迁延更长时间,甚至达数月之久,或为反复急性发作,肝脾常肿大,黄疸及谵妄偶见,多数病例的白细胞数正常,血培养有病原菌,但大便培养常阴性,与伤寒病的持续菌血症不同,其病原菌是间歇进入血循环的,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猪霍乱沙门菌。
(四)局部化脓感染型 患者过去或入院时有菌血症阶段。在发热阶段或退热后,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局部化脓性病灶,亦可由轻型病例所并发,或在发病前完全没有症状,这些化脓性病灶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生,成为临床的主要表现,支气管肺炎,脓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肾盂炎,肋软骨脓肿,肋骨骨髓炎,脑膜炎等较多见,此外,腮腺炎,脾脓肿,腹膜腔内脓肿,乳腺脓肿,皮肤溃疡等文献亦有记载。
在某些疾患如镰状细胞贫血等病人,易发生本型感染,化脓感染灶常出现于原有病变的局部,如血肿,梗塞,囊肿,新生物,动脉瘤等。
沙门菌感染的四种临床类型常不易明确划分,它们常互相重迭;如胃肠炎可伴发或继发菌血症;败血症每并发局部化脓灶;局部化脓灶亦可继发菌血症。
沙门菌感染可无症状,仅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大便培养阳性、血清凝集效价升高,这些人没有症状,但有与病人接触或进食过污染食物的历史。
动物常可被多种沙门菌感染,而且食物的储存,运输,分配等过程中可以互相接触污染,故人类偶可同时感染两种沙门菌。
【实验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有局灶性化脓性病变时明显升高,可达20×109/L~30×109/L.
(二)粪便检查 部分粪便有粘液和血,有的镜下中性白细胞增多,尤以婴幼儿多见。
(三)细胞学检查 胃肠炎时易从呕吐物和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并与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的相一致,胃肠道外感染时,每可从血、骨髓,脓液和其他体液如胸水,脑脊液,关节积液等中测得病原菌,反复培养可提高阳性率。血清凝集试验对诊断的帮助不大。
【病理变化】
多数患儿呈胃肠粘膜炎变,轻重不等。重者病变范围广泛,不局限于小肠。如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侵犯整个消化道,自食道下端、胃、小肠直至结肠、直肠。小肠与结肠粘膜糜烂,有多发性脓肿与溃疡形成,引起痢疾样脓血便。小肠集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可肿大,胆囊也可肿大。少数病例通过肠壁淋巴组织可经血行性播散引起败血症,并易发生迁延性损害如支气管肺炎、脓胸、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骨髓炎等。伤寒型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似,但肠壁变化较轻微,罕见肠出血与肠穿孔。
【诊断说明】
在流行地区,如遇到类似败血症、急性胃肠炎、痢疾样病时,应该警惕沙门氏菌感染的可能。夏、秋季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腹泻尤须注意。确诊有赖于从血液、粪便或脓液中分离病原菌或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血清中抗体。沙门氏菌属感染须与原发性肺结核,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败血症,由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或嗜盐菌等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疾病作鉴别。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胃肠炎型伤寒应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化学毒物与生物毒物引起的胃肠炎相鉴别;伤寒型和败血症型应与伤寒及副伤寒相鉴别,典型伤寒有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而伤寒型及败血症型沙门氏菌感染则罕见或缺如,血清肥达氏反应及血、大小便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局部化脓感染型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局部感染,临床上很难区别,须通过局部病灶脓液培养致病菌以资鉴别。
【治疗说明】
(一)对症处理 胃肠炎应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严重失水者静脉补液,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给予支持疗法,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腹痛,腹泻于禁食后每可显著改善,重症患者可试用抗分泌的药物如黄连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钙,消炎痛等,解痉剂以短期应用为宜。
(二)病原治疗 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不必应用抗菌药物,严重的胃肠炎或发育不良的婴儿及免疫缺陷者应加用相应抗菌药物。
败血症型、伤寒型和局部化脓感染型必须用抗菌药物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一般可用氧氟沙星300mg,2次/d,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静脉滴注,疗程14天,或环丙沙星500mg,2次/d口服,或每8小时静脉滴注,疗程14天,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高,且不易产生耐药,但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除氟喹诺酮类药物外,第二、三代头孢菌、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对于沙门氏菌属感染也有很好的疗效,氯霉素仍可用于非耐药的沙门氏菌感染,有骨髓炎,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时应较长期静脉内给药,同时做手术引流。
【预后】
沙门氏菌属感染的轻重不一,预后也极不一致。轻症胃肠炎型很少死亡,但败血症型的病死率较高,死亡大多由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并发症。小婴儿患本病时病程较长,可达15~30天,预后较年长儿差。爆发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新生儿患者的病死率可达30.9%或更高。
【预防说明】
(一)控制传染源 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水源,禁止食用病畜病禽。
(二)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食物加工管理、不喝生水,肉、禽、乳、蛋类的处理,加工,贮存均应严防污染,食用时应煮熟煮透,生熟分开,腹泻患者不应接触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