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4页
班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
1.蚊体内生活史 当蚊虫叮蜇丝虫病患者时,微丝蚴即被吸入蚊胃中,多数在胃内被消灭,部分随蚊的排泄物排出,剩留的微丝蚴进入胸肌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移行至下唇。发育时无增殖,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班氏和马来微丝蚴发育成感染期幼虫时间分别为10~14和6~61/2天。
2.人体内生活史 蚊虫再次吮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自蚊下唇逸出,迅速侵入附近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根据动物实验,感染自接种感染期幼虫至微丝蚴出现,在班氏和马来丝虫分别为半年左右和2~4个月。丝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0~15年,个别有更长者。微丝蚴在人体内寿命估计可存活3个月~2年。
【流行特征】
(一)流行情况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极广,见于东半球自北纬42°至南纬28°之间和西半球自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广大地区,包括亚、非拉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在亚洲本病分布于东南亚、南太平洋海域、日本、朝鲜和我国。马来丝虫病的流行仅限于亚洲、帝汶丝虫病限于小巽他群岛。
在我国北起山东、河南,南至广东、广西,西至贵州、四川,东至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1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丝虫病流行。除山东、台湾两省是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外,其余地区均有两种丝虫病同时存在。
(二)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两种丝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除夜现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有猴、猫等动物自然感染作为传染源外,班氏丝虫和夜现周期型马来丝虫虽可造成实验动物感染,但无自然动物贮存宿主。
(三)传播途径 丝虫病系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淋巴丝虫病的媒介蚊有按蚊、伊蚊、库蚊、和曼蚊。我国的班氏丝虫主要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乏库蚊,其次为多种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帝汶丝虫的中间宿主为须喙按蚊。
(四)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易感。血中微丝蚴阳性率和体征皆随年龄而增多,分别于21~30和30~40岁达高峰。
(五)流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环境卫生差等适宜于蚊虫的孳生、繁殖、以及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本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班氏丝虫病流行呈现地方性和季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有的为流行区,有的为非流行区:甚至在同一流行区内各村镇之间,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可有很大差别。流行区的感染率在30%以上、20~30%、5~20%和5%以下者分别称为超高度、高度、中度和低度流行区。
【发病机制】
淋巴丝虫病的早期病理变化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为淋巴循环阻塞的后果。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幼虫也有一定的作用。微丝蚴与丝虫病主要病变关系不大,但可引起"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大量微丝蚴在短期内死亡时,可产生全身过敏反应和局部损伤性炎症。
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的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内的分泌物和死亡成虫的分解产物,以及成虫本身的机械性刺激,均能引起局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淋巴结内虫体周围有以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为主的肉芽肿炎症变化。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窦纤维组织增生而造成淋巴结阻塞。丝虫寄生的淋巴管早期呈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及周围组织有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最后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而造成淋巴管阻塞。成虫死亡时,引起剧烈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积聚,可形成嗜酸性脓肿。
淋巴循环发生阻塞后,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或器官。除机械性阻塞外,淋巴管瓣膜受到丝虫破坏后形成的淋巴循环动力学改变,也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和淋巴滞留。
班氏丝虫寄生于深部和浅部淋巴结、淋巴管中,尤以腹腔、盆腔、腹膜后组织、肾盂、副睾、精索等部位为多。由于淋巴管阻塞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如阻塞在精索或睾丸淋巴管,则引起鞘膜腔淋巴积液、精索淋巴管曲张。阻塞在浅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则形成腹股沟淋巴管曲胀、阴囊淋巴肿或阴囊象皮肿。阻塞在腹股沟淋巴结或其主要淋巴管时,下肢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潴留于下肢皮下,刺激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出现下肢淋巴肿或象皮肿。腹膜后淋巴结和淋巴管、主动脉前淋巴结、肠干淋巴管以及胸导管受阻,乳糜液反流至肾脏淋巴管,后者破裂,乳糜液漏至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内随尿排出,即为乳糜尿。阻塞部位如在主动脉侧淋巴结或腰干淋巴管时,来自肾脏、输尿管上端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排出的尿含大量淋巴液,即为淋巴尿。象皮肿是淋巴肿的进一步发展。淋巴液滞留在皮下组织即形成淋巴肿;淋巴液中蛋白含量高,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显著增厚,皮肤粗硬有皱褶,即形成象皮肿。由于皮肤血循环障碍,皮肤的汗腺、脂腺及毛囊功能受损,因而易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后者又促进纤维组织的增生,使象皮肿加重。
马来丝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四肢浅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无乳糜尿、鞘膜积液、阴囊淋巴肿等表现。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发作次数频繁,病程较长,症状也较重。下肢淋巴管炎及象皮肿以小腿和足背为主,很少累及大腿,不发生如班氏丝虫病的巨型象皮肿。
帝汶丝虫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股及沿大隐静脉和其分支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膝部以下的象皮肿。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微丝蚴血症前期) 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为半年左右。此时期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受感染者可出现荨麻疹、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或精索肿痛、短期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二)微丝蚴血症期 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数目逐渐增多,至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此期一般仅有发热和淋巴系统炎症或无任何症状,不加治疗此期可维持10年左右。
(三)淋巴组织急性炎症期
1.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多位于下肢,常呈周期性发作。有高热(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淋巴管肿胀、压痛,常可触及,并出现自近端向远端逆行红线。发作持续2~3天即自行消退。由皮肤微细淋巴管炎所致的丹毒样皮炎,也伴畏寒、发热,好发部位为小腿内侧。
2.丝虫热 也呈周期性发作,病人有畏寒、发热,但局部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伴腹痛。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所致。
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见于班氏丝虫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和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副睾肿大,有压痛,精索上有一个或多个结节,压痛明显。炎症于数天内自行消退。
前述炎症除由丝虫所致者外,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链球菌也起一定作用。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等,肺部有游走性浸润,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达20%~80%,常找到微丝蚴,血中IgE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