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免疫缺陷者感染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临床表现】

  免疫缺陷者合并感染的特点为:①病情凶险,病死率高;②感染易扩散,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的发生率高;③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④发生复数菌感染的机会较多;⑤抗菌药物的疗效较差。

  免疫缺陷者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原发疾病、病原菌种类和诱发因素等有一定关系(表11- 56)。

表11-56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原发疾病、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

病原微生物 诱 发 因 素 临 床 表 现
金葡菌 静脉导管 局部皮肤感染
链球菌、表葡菌 心瓣修补术,脑室内导管 全身感染
肺炎球菌 脾切除、脾功能异常 肺炎、脑膜炎、败血症
绿脓杆菌 急性白血病,深度烧伤、肾移植、肺囊性纤维化,尿路梗阻 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
沙雷菌属 留置导尿管、输液、喷雾器 创面感染、尿路感染、骨关节炎、心内膜炎、败血症
李斯特菌 白血病、老年、新生儿 脑膜脑炎、败血症
星形奴卡菌 器官移植、恶性肿瘤 肺炎、皮下脓肿、全身化脓病变
丙酸杆菌 人工心瓣移植 心内膜炎、败血症、脑膜炎、全身化脓病变
真菌 激素广谱抗生素、白血病、肿瘤、器官移植 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
弓形体 孕妇、器官移植 发热、淋巴结肿、脾肿大、皮疹等
卡氏肺孢子虫 淋巴瘤、实体瘤、细胞免疫缺陷 肺部感染
病毒 白血病、肿瘤、器官移植 皮肤病变、肺炎、肝炎等

  【诊断说明】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诊断时应考虑感染的部位及可能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两个方面。

  免疫缺陷者感染,往往不易及时诊断,因为:①免疫缺陷和原发疾病的存在使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②致病微生物常是对正常人不致病或很少致病者,因此病原学诊断常较困难;③混合感染的机会多,常难以确定何者为病原体;④常有多系统功能紊乱,限制了某些检查的进行。

  对感染性质的基本诊断措施与免疫功能正常者相仿,包括详细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病原体的确定)。对感染的类型、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相伴症状和炎症反应程度皆需进行了解。

  在进行病史询问时也可了解病人的一些免疫状况。如有接触性皮炎者则可除外细胞免疫缺陷,有粘膜皮肤念珠菌病者提示T细胞功能异常。口疮可为严重白细胞减少症的早期症状,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和反复发生肺炎者提示白细胞趋化作用不良。

  血、尿和粪便常规检查有助于对感染的初步诊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能提示病原体类别,也能确定有无白细胞减少症。血、痰、骨髓以及其它体液的涂片、培养或动物接种皆有发现病原体的机会。可测定白细胞粘附、移动、趋化和吞噬功能。免疫球蛋白测定,必要时包括IgG亚型的测定和B细胞的定量皆有助于对B细胞功能的了解。有低丙球蛋白血症者则应测定病人在免疫前后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T细胞功能则可通过淋巴细胞形态和计数、延迟皮肤过敏反应观察、T细胞亚型及其计数、一般抗原(如植物血凝素等)或特异性抗原(如PPD、链激酶-链道酶、白念珠菌等)刺激后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测定。

  【预防说明】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预防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治疗效果多不满意,因此预防感染的发生更为重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所有能损伤防御功能的诊治措施皆应严格掌握,只在有绝对指征时才使用。各种导管(尤其是导尿管)应尽量少用,必须应用者应经常调换。有导致菌血症或促使感染在局部散播的某些操作对免疫缺陷者更具有危险性;因此,各种内镜检查、血管造影、逆行胆管造影、牙科操作等皆应严格掌握,必须进行者应在操作前数小时和操作后1~2天内予以适当抗菌药物。

  2.患者周围环境的消毒隔离 目前认为对于免疫缺陷者,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者(<1000/mm3)应予隔离措施,所有病人用水、饮食、医疗器械等皆须经过消毒,空气层流也可采用。有关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采用口服抗菌药物以消除患者的自身肠道细菌,采用的药物有新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类、制霉菌素等。但胃肠道反应多见,患者常难以完成疗程,且费用较大。目前认为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近年有报道:针对某种免疫缺陷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发生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选用有效药物,即选择性清除污染方案。据已进行的临床试验有一定效果者有:氟喹诺酮类用于防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氟康唑预防念珠菌属感染;阿昔洛韦预防单纯疱疹感染;复方SMZ-TMP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等。但大多尚存在一定缺点,且均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4.改善机体防御功能 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的应用、中性粒细胞的输入、菌苗注射等。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