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治疗简史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1.祝由治疗 祝由是祝说病由的称谓。《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曾提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的一段精辟论述,阐述当时古人生活简单,因而病种单纯,无明显病,治病只需祝由改变其心理状态即可,只要病因不复杂,无需用药物与针灸。明代医学吴昆解释说:“凡人之用情失中,五志偏亢为害,而病生也。……古之治者,明见其情,为之祝说病由,言病有所偏,则气有所病,治以所胜,和以所生。”《吴注黄帝内经素问》清代名医吴鞠通则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温病条辨》)

  2.言语开导治疗 即“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的心理治疗(参见第二章),系根据病人的“恶死乐生”的心理状态而提出的言语治疗方法。由于论述精辟,常被当作经典的心理治疗理论来引用。

  3.情志相胜治疗《素问·阴阳应象论》和《素问·五运行论》皆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内经》将人体的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肝木、心火、脾土、肾水和肺金五个体系,其中也包括情志因素在内。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相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可用一种情志去战胜另一种异常情志,称为情志相胜法(图17-1)。

图17-1 情志相胜相克模式图

  情志相胜法到金元时代在临床上运用较多,尤以金代张子和(公元1156-1228)和元代朱丹溪(公元1281-1358)最为擅长,在理论上作了深化与发挥,治疗方法概括如下表(表17-1)。

  由此可见,《内经》已经认识到:任何一种情绪如果太过都会影响心身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各种情绪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乃至转化,可利用一种情绪(例如喜悦)去冲淡另一种太过而引起机体机能失常的情绪(例如悲伤),在临床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表17-1 情志相胜疗法


五脏

五行

正常
心理

异常心理

治疗
原则

治疗方法
在志为怒 怒伤肝,在声为呼,在变为握 悲胜怒 以呛侧苦楚之言感之
在志为喜 喜伤心,在声为笑,在变为忧 恐胜喜 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
在志为思 思伤脾,在声为歌,在变为哆 怒胜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在志为忧
(悲)
忧伤肺,在声为哭,在变为咳 喜胜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在志为恐 恐伤肾,在声为呻,在变为栗 思胜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注:此表系由《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论篇第五》和《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或疾更相为治术二十六》综合而成

  4.激情刺激治疗《灵枢·杂病》篇中提出:“哆,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惊之,亦可已。”哆即呃逆,这里提出三种止住呃逆的方法,其中使病人“惊之”,是通过“惊则气乱”阻止因膈肌痉挛引起的病理节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抗州府志》中曾记载宋代儿科名医李立之用使小儿受惊发出声音的方法治疗小儿瘖病的案例。明代《名医类案》中记载一周姓医生在治疗一产妇舌不能缩回时,制造惊恐声音使之吃一惊,舌遂应声收回口中,病乃愈,都是采用突然激情刺激的方法。

  5.气功治疗在《内经》时代,气功称为导引,并已做为一种治疗方法使用。《素问·导法方宜论》篇中提到居住中央地区的人病时“其治直导引按乔……”,《灵枢·病传》篇中记载:“有导引行气、乔摩……”,《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上古真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说明用调息、入静、排除杂念,用意念导引“内气”方法,还可修心养性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