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5页
【配伍方法】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
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使用注意】
1、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名 称 性 能 特 点 功 效 应 用 使 用 注 意
石
膏 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又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收湿止血 温热病气分实热;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大寒伤胃
知
母 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稍逊石膏,擅长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 寒润滑肠
天
花
粉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苦寒
孕妇忌服
反乌头
栀
子 苦寒降泄清利,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热病心烦;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苦寒滑肠
夏
枯
草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
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
竹
叶 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
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不宜久煎
谷精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 石膏、知母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