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平煤矿农民工工伤保险调查
大平煤矿出名缘于一年多前的矿难。当时,由于瓦斯爆炸,148名矿工遇难,其中多数为农民工。
也正是因为矿难,煤矿发现了工伤保险的重要性,此后在保障的问题上,比其他煤矿要积极许多。
今年,国家提出逐步把所有农民工纳入到工伤保险中来,特别是矿山等高危行业,要用3年时间全覆盖。农民工对工伤保险有多渴望?真正实现“伤有所保”要迈过哪些障碍?记者采访了大平煤矿。
强 制 ——
“如果不是政府这么做了,我们自己不可能主动提要求”
洗去煤灰,吴银虎看起来白白净净,真不像个矿工。吴银虎家在河南农村,一家四口只有8分地,种粮刚够自己吃。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吴银虎出来挖煤。“工伤保险我知道,矿上都给我们上了。要说有什么好处,就是万一我受了伤,住医院不用自己掏钱,出了大事,他们娘仨有个保障。”
不过,吴银虎也承认,如果没有工伤保险,他不会跟企业主动要求。“刚下井时也没什么保险,家里人都知道危险,还不照样得下?”吴银虎说,同村人出来打工的,多数没有任何保险,大家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至于在签合同时主动要求企业上保险,更是想都没想过。
吴银虎的工友们对工伤保险也大多抱着同样的态度——有,当然好;没有,也没办法;一切取决于自己是碰上了一个“好矿”还是“坏矿”。
的确,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有工打、有钱挣才是第一位的。社会保障一向不是必要条件。我国1亿多农民工,目前参加工伤保险的不到1/10。一项对煤矿行业的调查显示,工伤保险推行以来,主要覆盖的是国有大矿,而许多小矿主则千方百计压成本,常常在招工的时候就明确只给工资,甚至与农民工签订“生死合同”。要把农民工覆盖进来,还要靠政府的强制力,例如把高危行业参保与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挂钩等手段,通过有力的行政干预,将工伤保险落到实处。
成 本 ——
“企业当然盼望费率越低越好”
邹健生是大平矿的矿长。矿难使大量井下设施被摧毁,如果不是河南省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了1000多万元的工伤待遇,企业根本没有余力在安抚矿工后再投入资金来恢复生产。亲身感受到工伤保险的作用,邹健生给矿上员工都上了保险。
不过,毕竟刚恢复生产,什么都要投入,矿上资金有些紧张。邹健生也感到了上保险带来的资金压力。“现在企业按2.4%的比例缴纳工伤保险费,我们每月工资总额大约500万元,每月要交12.5万元,一年就是140多万元。”邹健生坦承,做企业,每一笔支出都是负担。现在的比例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再提高,国有大矿还好,一些小矿估计会千方百计逃避工伤保险。
费率定多少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个两难选择。定高了,企业不愿意参保,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企业雇佣农民工。说到底,现在企业选择用农民工主要还是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低。定低了,基金又可能面临支付风险。
据了解,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的费率分为0.5%、1%、2%三种,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工伤风险来执行,然后在统筹区内统一收缴支付。一些工伤风险低的企业,如贸易类企业,认为与高风险企业统筹,对自己不公平,是在做贡献。为此有人提出应比照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分行业统筹,例如矿山企业统筹。但这势必要求较高的费率,在欧美国家这一比例达8%左右。我国如果根据发生工伤事故的费用支出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计算,煤炭行业缴费费率应为10.7%。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还要在实践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