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导游-如何给法国游客讲解故宫

发布时间:2010-01-20 共2页

士多德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模仿是艺术的特征的 观点。   屋顶是故宫建筑最富有艺术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故宫建筑的冠冕。屋顶本来仅是遮阳挡雨、保暖防卫的实用构件,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 合"思想却使屋顶成为式样最多、个性最突出的建筑部分,成为中国建筑最显著的民族特征之一。建筑中与天直接接触的无疑就是屋顶,因此 屋顶最受重视,也是发展最完美的部分。表示不同等级,不同形式的屋顶有主有次地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尤其是成反凹曲线的 屋面,加上翼角的起翘,使得本该沉重下压屋顶,反而随着线的曲折,呈现飞动轻快,向上挺举之势,犹如展翅的大鹏一样,再配以宽厚的正 身和阔大的台基,使建筑物稳固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富有一种情理协调,飘逸优柔、舒展轻快的韵律美。这是故宫建筑最主要的艺术成 就。游览故宫,只要时间和天气允许,一定要让法国游客攀登景山。当他们登临景山,俯瞰故宫,那近万间金黄色琉璃瓦铺盖,组织得主次分 明,错落有致,宏大而又精致,雄奇而又典雅,庄重而又抒情,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建筑群体,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给人以美的愉悦。   曲线的屋顶还有喻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观察到每天早晨太阳自东方升起,在天上划个半圆弧,傍晚时至西方落下;众星又是围绕北极星 旋转不停,于是认为天是圆的。古人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又认为大地是平的。认为天如张盖,地如棋盘,即"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的宇 宙观后来使社会伦理道德化了,天圆与画圆的"规"联系起来;地方与画方的"矩"结合起来,而规和矩也超出了作为确定图形的实际功能, 上升为礼制和伦理道德规范的代名词。天为圆,地为方,乐象规,礼法矩,"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现实地注重社会人生的"礼乐"制度, 便是中国古建筑凹屋顶产生及历久不衰的最深层的文化因素。   凡尔赛宫由于是石拱顶结构,因而内部空间要比故宫木梁柱结构的空间大。这样,拱顶结构在注意外观造型的同时,也发展了内部空间艺术表 现,使得内部空间既形状各异又成为有机的序列,与此相应的是内部空间的装饰便得到了重视。故宫木梁柱的内部空间相对来说要小,因此, 它往往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向外部空间发展。外部空间一是建筑的外观造型,二是指院落空间的组合,即把外部自然空间加以巧妙地利用,使 之成为内部空间的一种自然延伸。中国文字"宫"就是?个大屋顶下两个四合院。故宫建筑中,除了注意在外部造型上追求形式美的表现》l、 ,更多地是注意组织庭院空间,把多座的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所以要引导法国游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认 识故宫之美,不在于某个建筑物单体的造型比例,而在于群体的序列组合,不在于内部的雕琢装饰,而在于整体的神韵风采。   一个建筑的细部装饰,也反映着社会物质和意识形态语言。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法国专制政体渐露危机。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法国宫廷的全盛时期已经衰退,没落的贵族阶级就转而追求安 逸,享受之风日见豪华而近于糜烂。凡尔赛宫内部变得金漆彩绘,白色石柱上镶金绕银,刻镂卷叶、直纹,纤细华贵。壁面上满是壁画,多是 以羊毛织就的各式神话、历史故事,色彩传真。拱顶以巨幅油画为主。地面以各色大理石镶嵌而成,平滑透明,光彩斑斓。情调上迎合了统治 者寻欢作乐的世俗趣味。给人以富丽奇巧,华美,铺张糜费考究的感觉。有人说凡尔赛宫带有浓重的脂粉味,不无道理。这一切,都表述着主 人的社会地位。所谓"王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爵位就有不同的布置装饰,不能乱纲。   故宫的内部装饰比较"老化"。下墙面是深沉灰暗的,显示了神秘的力量。天花板正中有一色彩斑斓、凸出为井圈的藻井,藻井正中蟠龙口内 倒垂着一个光可鉴人的大圆球,即"轩辕镜"。檐上饰以彩画,宝座旁的六根大金柱用沥粉蟠龙装饰,给人以雍容富贵、至高无上的气魄。故 宫建筑内部要不要装饰,以及装饰些什么,装饰到何等程度,其所掌握的文化尺度,还是在于礼制,就是说,故宫内部装饰的文化主题、规格 、品位等等,常常因伦理的规范过多,受到严格的制约。装饰图案一定只能是龙、凤等。用色以黄色为最显贵,其下为赤、绿。难怪故宫色彩 如此一致。至于彩画装饰的题材,自是以龙风为至尊。彩绘材料中用金的多少,也显示出森严的等级观念。为了保护宫殿室内的严厉肃穆的文 化氛围,为了体现几乎是封建社会全民式的一种皇权至上的文化心态,花卉、家具等陈设被排除在外。试想要是摆上几幅油画、挂毯或雕塑, 那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难怪故宫殿内没有像凡尔赛宫洛可可式那样珠光宝气的夸饰现象了。   凡尔赛宫基本上采用石材,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雕刻一样,显得庄重,典雅而又均衡统一。   石材比木材厚实,承重强度大,也不易损坏。那为什么故宫建筑基本上采用木材呢?中国漫漫五千年文明,以土和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却始终 不变。尽管木材不防腐,寿命短,土砖不坚固;尽管成千上万个能工巧匠的杰作??秦代方圆几百里阿房宫竟毁于一把火,而且后来一把火烧 毁一座城的例子一个比一个更加惊心动魄,却始终没有促成用石料代替土木。原因其一是木梁柱结构的建筑一般来说,其体量都不大,内部空 间也比较简单,建筑物的立面的高度和平面的长度、宽度也不大,故易于形成一种较为亲切宜人的空间,使人感到温暖柔和。加之木材相对于 石材显得更为轻便,所以故宫在外观造型上显得更轻盈飞动。例如向上微翘的飞檐,使异常沉重往下压的屋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示向上 挺举的飞动轻快。还有造型各异、姿态万千的建筑小品,如亭台楼阁,都充满了动态感。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艺术流动的精神和作为线的艺术 的特征。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习惯持万物有灵之说,视宇宙为一生命体。人们凭直觉认为,树木的生死枯荣便是生命的象征,以此为营造之材, 便使建筑具有了生命。五行学说的盛行为采用木构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而少 阳刚之气。所以与石材建筑的凡尔赛宫比,故宫是属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最后,以木为材,木结构以老祖宗所创造,后人岂能动得?黄 帝属土,木之"母"也;木者,土之华也,土木岂能动得?倘若改土木遗制,岂非拿黄帝开刀?中国历来重人际伦理而不重自然物理,假如伦理 物理二者不能兼得,怎么办呢?便宁舍物理而取伦理。以土木为材的建筑遗风,所以延续数千年,因为它是与崇拜祖宗的伦理观念相联系之故。 符合中国当时社会结构的要求。   法国旅游者心目中故宫的御花园似乎也应该像凡尔赛宫的花园一样,花园里是成片成片的平坦草坪,布置着花圃图案。湖光林影,繁花织景。 园内的林木花卉,池水喷泉,都很有规则,园林中部有一条中轴线。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林阴道和放射形的/j\路都 围绕着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使人感觉整齐有序,井井有条。它既无掩映,也无层次,全园景观可一览无余。   带着这种两脚规来判断园林美的法国游客,无怪乎在游览故宫御花园时有人会带着失望的情绪感叹园中缺少广阔的视野和大自然的美景。   凡尔赛宫花园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典型形式,即地毯式花园。由于花园的范围大,不宜步行,所以有人称它"骑马者的园林"。它追求的是几何 化,图式化和秩序化。它完全是出自理性主义的指导,是强迫自然屈从于人的意志,接受匀称的法则,显示着人对自然的征服。据说,凡尔赛 宫花园的水和土都是由人工从别处移来的,河渠也由人工开挖。他们认为自然的美,必须用人的意志去加以调整才能显现,把它安排得整齐, 匀称了,这才美。   而故宫中的御花园是内廷中最为庄重、讲究的皇家花园,被誉为紫禁城诸园之首。园内古柏老槐郁郁葱葱,奇石盆景千姿百态,亭台殿阁星罗 棋布,花石小路纵横交错,整个花园建造精巧别致,布局灵活多变,景象秀丽多姿,古雅、含蓄而幽静。   凡尔赛宫花园同故宫御花园的不同还在于:凡尔赛宫以花园包围建筑,故宫却在后花园里建筑自然山水;凡尔赛宫花园以平直为美,当我们欣 赏御花园中两棵树干扭曲地生长在一起时,法国人却把树冠修剪成圆顶式平面,整齐划一;御花园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为美, 凡尔赛宫花园则以花海绿浪为美;我们要从这种比较出发,引导法国游客不仅去欣赏御花园中的老树枯藤,也同样欣赏富丽的牡丹、芍药;不仅领略古木寒秋的景致,也同样要 希冀杨柳春风;想像着夏夜里少不了满池荷花的浓醉,冬雪中不能没有腊梅的冷香……在时光过隙,草木枯荣之中,自然的踪影已是无所不在 了。小小的园中,每一户虚之内,窗牖之间,哪幅图画不是一片浓缩了的自然?   这样,法国游客不再感到自然是那么抽象,那么遥不可及。在御花园中,自然的踪迹不是悄然无觅,而是无所不在了。它是百年风雨摧折成的 虬枝曲干;是龟裂疤结的六百多年老树;是千年萧瑟印刻在"诸葛拜斗石""海参石""木化石"的嶙峋、瘦骨、沉寂、冷漠和怪异,它还是 地老天荒式的古朴沧桑之感。而古朴苍幽也正是御花园最基本的审美准则。甚至可以说,对于自然的表现,时间的表达方式高于空间的表达方 式。天然之苍古,远胜于人工造作雕琢。工是人类可以模拟仿造的,然而,有一点却是人力永远无法企及的,那就是时光的刻痕。   在游览御花园中,法国游客是不可能像中国游人那样"见景生情"的。风景只是风景,建筑只是建筑,人只是人,三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共同 的情感因素。在他们的思维里,都只限于视觉体验的范畴,都不会加进心灵与情感的因素。   所以还要向他们说明,御花园的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神上,更表现在与游赏者主观的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上。对于中国游人来说园林景 物主要的不是以玩弄空间为意旨。某一空间的最后落脚点,必是某一诗意,某一画境,需要费尽心思"寻景",即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时时 、处处、物物、景景,都打亡了"人"的印记。要在每一座亭榭楼阁上题匾额,写对联,来点明奇想妙得的诗情画意。例如在东南角的绛雪轩 ,当年门前有海棠树五棵。每当花开花落时,颇似绛色的雪花飘零。因此乾隆皇帝定名为"绛雪轩"。只有对中法园林背后蕴含着的不同文化 精神进行比较,才能使法国游客在游览御花园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相对缩短。并试图跨越心灵与物质之间的鸿沟,产生"情无景不生", "步移景迁"的特殊审美情趣。   三、比较导游的意义   比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在导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这种做法的程序过程是:(1)引(特定的路线);
(2)观(视觉投入);(3)感(身心投入);(4)比(对比鉴别);
(5)释(关键释疑);(6) 导(疏导理解)。通过这些,使法国旅游者完成对故宫体验美一鉴赏美一发现美一审定美的过程。   比较导游的基本任务,就是将两个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景点加以比较,通常是以游客熟悉的景点为背景或衬托来介绍或解释新的景点,揭示新 景点的文化个性和独有性。重点应该是在新的景点上。值得注意的是比较导游不是去比较两种文化的优劣,长处和短处,不能有任何褒贬于其 间的做法。   比较导游是通过导游员创造性的劳动,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再概括变成理性的完整知识传递给游客,使他们从零乱的外界感性图景 的初级享受上升到文化悟性较高的高级享受。许多法国人在参观故宫时虽然对故宫建筑大为倾倒,然而却不甚理解,听了比较文化导游后,终 于对景叹道:"我懂得了。"所以用文化作中介的比较导游能使游客进入到一个新的精神世界。使无生命的景点有了情感,有了生气,当旅游 者在比较中领受到景点所蕴含的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时,他们的审美活动达到了高潮,得到了饱满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的愉悦。   使用比较导游能使旅游者从简单被动的受体,在特定的文化氛围熏染下,很快地成为主动的参与主体。当你开始导游故宫时,你或许可以这样 开头:"先生们,女士们,你们一定看过电影《末代皇帝},今天让我们沿着末代皇帝溥仪的足迹来游览中国的凡尔赛宫??紫禁城。"这时, 电影《末代皇帝》中故宫的镜头和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凡尔赛宫画面会同时闪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旅游团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十分活跃。引发了 他们游览的兴趣,为更深层次的比较导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在游览中采用比较导游能够形象化地帮助游客加深印象和理解。例如介绍北京城从永定门开始,经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景山 、地安门、鼓楼、钟楼,这一条近8公里长的南北中轴线时,由于游客刚到北京,对北京总体建筑布局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就可以用巴黎香 榭丽舍大道起自明星广场,过雄伟的凯旋门,然后是爱丽舍宫,经协和广场和杜勒里花园,到古代路易王朝的宫殿??卢浮宫,这条长长的中 轴线来相媲美。   采用比较导游还能满足游客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尤其是法国游客,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十分强烈,他们常常讥笑美国人无历史,无文化。 当你在比较导游中谈到法兰西是个美丽的国家,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时;当你在比较导游中谈到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时;当你在比较导游 中谈到亨德尔、德彪西、拉威尔时;当你在比较导游中谈到路易十四、拿破仑时;当你在比较导游中谈到卢浮宫、凡尔赛宫、卢瓦尔宫时;他 们总是喜气洋洋,兴致勃勃,产生一种"虽在异国他乡却又犹如置身故里"和"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受。   从中国旅游发展的眼光来看,比较导游的意义还在于为带领中国游客去海外观光旅游做好了文化知识上的准备。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飞快的发 展,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中国人去海外观光旅游势必成为一种潮流。一批了解海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导游必将受到时代的 欢迎。   使用比较导游是摆在导游工作者面前严肃的课题。我希望我的同事和同行们能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立体的,多元的,多侧面的去探索这项高层 次导游的前沿课题,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