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雕塑
(一)玉雕
玉雕,亦称玉器,是我国的特种工艺品之一。距今7 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玉制工具。玉器是从玉制工具发展而来。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河南南阳的独山和辽宁的岫岩等地。和田玉又称昆山玉,简称昆玉,其中称为羊脂玉的白玉最佳。
玉雕致可分为件活和零碎活。前者有炉、瓶、茶具、人物、花卉等,后者有别针、戒指、印章、烟嘴等。玉雕的主要产地有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河南、新疆、辽宁、甘肃等地。清代不断有南籍高手匠人到北京传艺、落户,因此北京玉雕集南北技艺之长,形成独特的风格。扬州玉雕总体以“南方之秀”为主,兼“北方之雄”,形式独特。苏州玉雕素以“苏帮”著称,“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
江苏玉雕产于扬州、苏州,分别始于汉代与宋代,盛于明代。沿用传统技艺、选料严密,因料取材,讲究造型,图案精美,以雕镂精细著称。产品以小件器皿为主,以瓶、炉见长,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上海玉雕主要有炉瓶、人物、飞禽、走兽4类,以炉瓶最著名。以稳重典雅的造型,古朴精美的纹饰,富有浓厚的青铜趣味,在玉器行业中独树一帜。
新疆玉雕以和田玉为原料,多为薄胎器物,品种有盘、碗、盒类等。产品特点是做工细致、规矩,图案和造型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
(二)石雕
寿山田黄石、青田冻石、昌化鸡血石并称中国三佳石。
1.寿山石雕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石因产于福州市北郊寿山而得名。该地产一种以叶蜡石为主要成分的石料,色泽有红、黄、白、紫等色,质地脂润,色彩瑰丽,晶莹如玉,透澈细嫩,水纹杂错,柔而易雕,是工艺石雕、篆刻的绝好材料。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最名贵,向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田黄石”被誉为“印石之王”。寿山石雕与软木匦、脱胎漆器被誉为“福州三宝”。
2.青田石雕
青田冻石产于浙江青田县,系叶蜡石,色泽光润,质地细腻,脆韧相宜,极宜精雕细镂,被广泛用于雕刻艺术和镌刻图章,也称图章石。青田石分冻石、彩石、纹石3类,冻石最为名贵。青田石雕作品因材施艺,巧用俏色,依形布局,充分发挥了青田石质的优异特性,是青田石雕的艺术特色之一。
3.昌化石雕
昌化石产于浙江杭州市临安市昌化镇,因其色红如鸡血,故名鸡血石。鸡血石属叶蜡石,是一种含鲜红色辰砂的特殊冻石。该石硬度不高,加之纹彩艳丽,光泽晶莹,肉质温润,极易制作印章,最受收藏家与篆刻家珍爱。
(三)木雕
木雕主要分布在浙江的东阳市、乐清市(黄杨木雕),福建泉州市(龙眼木雕木偶头),江苏(苏州红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湖北(木雕船)等地。
东阳木雕,产于浙江省东阳市,约始于北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东阳有“木雕之乡”的美誉。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一并被誉茭 “浙江三雕”。
(四)竹刻
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问,竹刻工艺在江南一带达到了鼎盛,形成嘉定(今上淘郊区)、金陵(今南京)两个中心,各为流派。上海嘉定竹刻始于明隆庆、万历年间,手令已有400多年历史。当今竹刻工艺品的主要产地是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
1.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产于上海,又称留青皮雕,是利用竹子表面雕刻花纹,而铲除多余部分,考\\收集整理\露出皮下竹肌作底。青皮干后其色由白转为青黄,竹肌有浅黄、深黄至红紫,犹如水墨或设色画面,所刻书法、国画仍能保持原作的笔意与墨韵。
2.黄岩翻簧竹刻
黄岩翻簧竹刻产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清同治年间由木雕艺人所创造,为浙江著名传统工艺品之一。翻簧是把毛竹青皮削去,放入沸水蒸煮,直到竹质变为柔软时取出剖开、压平,再把所剩余的竹肉削去,将所剩完整的竹簧磨平,用胶水粘贴在胎上,经过雕刻与上漆或打蜡,成为翻簧竹刻。
(五)其他雕塑
1.贝雕
(1)连贝雕
连贝雕产于辽宁连,系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而成的工艺品,有供观赏的挂屏、看盘、首饰盒等,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特色。
(2)洪湖贝雕
洪湖贝雕产于湖北洪湖市,采用雕与画相结合的手法,以当地生产的各种淡水珍珠贝为原料,制作的贝雕挂屏有30多个品种、几百个花色。
2.泥塑
(1)天津泥彩塑
清朝中期著名的天津民间艺人张明山用胶泥和色彩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神态逼真,成为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师,世代相传,人称“泥人张”。
(2)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产于江苏无锡市惠山,因此得名。惠山泥人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起于明末清初,产品分粗细两类,前者以“无锡阿福”为代表,后者以手捏戏文为主。
五、漆器
天然漆自古盛产于中国。中国漆器制作始于六七千年以前。明隆庆年间,新安(今安徽歙县)著名漆工黄成,将绝技传于吴越,开该地漆作之先声,并著成《髹漆录》一书,对漆器制作工艺阐述极为精辟。当代漆器主要分布于北京市、福建福州市、江苏扬州市、四川成都市、山西平遥县、贵州方县、甘肃天水市等地。采用推光、雕填、彩绘、镶嵌玉石和螺钿等技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髹漆工艺品。北京雕漆与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南长沙湘绣,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是中国漆器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品种。
(一)福建脱胎漆器
产于福建福州,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所谓脱胎就是以泥、石膏、木模等为坯胎,漆为黏剂,用夏布(苎麻布)、绸布等逐层裱褙阴干后,将原坯胎再脱去的工艺。脱胎后再经过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并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为脱胎漆器工艺品。制作工艺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做工精巧细致、质地轻巧坚牢、造型美观方、色泽鲜艳古朴,同时还具有耐酸、碱等优点,堪称“真正的中国民族艺术”,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
(二)扬州螺钿漆器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生产,在明朝达到全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制作中心。其产品以镶嵌螺钿最具特色。螺钿漆器是用贝壳在漆器上镶嵌出各种图案,具有造型古朴典雅、纹样优美多姿、色彩斑斓绚丽的特点。
六、金属工艺品
著名的金属工艺品有北京市的景泰蓝、云南省的斑铜、芜湖市的铁画和北京市等地的掐丝等。北京景泰蓝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和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绝”。
(一)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产于北京、四川成都。主要有首饰和摆件两类,以摆件为主。花丝镶嵌以金、银、铜及宝石为原料,采用花丝与石镶工艺,融多种技法于一体,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品。
(二)铁画
铁画产地安徽芜湖。铁画以铁代墨,以锤代笔,艺人们依据域稿,经锻打、钻锉、整形、焊接及烘漆等工艺程序而制成,是将绘凰与锻铁技艺相结合的工艺品。
七、编织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编织品,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以竹、藤、龙须草等作为原料,经手工编织而成帽、席、鞋、扇、垫、提篮、提包、果盒,以至门帘、屏风、地毯、家具等,品种极多。
(一)竹编
竹编主要产地是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南方生长竹子的地方。既有日用生活品,又有工艺品,如浙江嵊州市竹编瓶盒与人物造型、四川自贡市的“龚扇”、广西苍梧县的竹丝挂帘、安徽舒城县的“舒席”等。
(二)藤编
藤编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它是利用藤条,经过工艺加工编制而成的。广东是我国藤编的主要产地。
(三)草编
我国草编分布很广,主要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广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龙须草等地方资源,经过加工处理,运用多种编织、装饰等法,编成帽、篮、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
八、工艺画
(一)木版年画
年画产地主要有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以上被誉为中国三木版年画产地)、四川省绵竹市、河南开封市朱仙镇、广东佛山市等地。天津市杨柳青有“家家会刻版,人人善丹青”之誉。
(二)木版水印画
木版水印画是根据活版印刷的原理,先将绘画原作勾描成底稿,再分成若干块刻版,以水调色印制而成,所以称木版水印。为我国独有的绘画与木刻、印刷技艺相集合的工艺美术品。最著名的有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画和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画。
(三)内画壶
内画壶源于鼻烟壶,是其中的一种。先将料器制成瓶子,再用铁砂在瓶内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特制竹笔蘸色在瓶内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书法等,成为一种独特、古雅、小巧的手工艺品。因在透明的玻璃瓶内壁作画,故称内画。主要产于北京市、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和河北衡水市。
(四)风筝
风筝是集彩扎与绘画为一体、以线牵拉、借助风力升空的传统玩具与艺术欣赏品。古称“纸鸢”,江南称“鹞”。风筝的主要产地有山东潍坊市、北京、天津、江苏南通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