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超案”凸显导游群体生存困境

发布时间:2012-07-20 共2页

  全陪导游和地陪导游之间的冲突从何而来 
  徐敏超所带旅行团的游客回忆:“小徐和当地女导游因为购物太多导致游客不满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争执,但当地女导游根本不理会小徐的意见。”
  他们还记得,案发当天,在前往丽江古城的路上,徐敏超在车上用话筒说了一段伤感的话:“各位叔叔阿姨,这次旅行照顾不周,花了大量时间到购物场所,我是努力协调了,但是没有什么效果。”之后他说了他的身世,父母离异,家境困难,在吉林读书后就留在吉林打工了,有很多困难只能自己承当,希望大家能谅解他。“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为什么全陪和地陪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冲突呢?知情者分析,全陪和地陪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全陪有补助,而且在回扣的分配中,他们按照行规只能拿到回扣总额的两成。所以许多全陪并不一定特别在意自己的回扣多少,反而比较在意团队的质量。他们情愿自己少挣一些,也要维护好游客的利益。他们有比较长远的打算,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在组团社里打好基础,同时也搞好人际关系,为将来自己的旅游事业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基础。徐敏超就说过,地陪导游彭丽萍曾经承诺给他一些钱作为感谢,但是他觉得自己如果回去遭到游客投诉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地陪,观点却完全相反。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固定的收入,同时背负着人头费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一旦失去线路安排、进店购物的主动权,就等于失去了直接收入。不仅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外,还要受到地接旅行社及司机的压力。
  “对兼职导游来说,带好团,旅行社才会不断地聘用你。而所谓带好团,就是会忽悠游客,会导购,有时一天可以去5个店,最多的甚至去9个店。导游拿了回扣后,并不是一个人所有,还得与司机等陪同人员平分。而导游带团是代表旅行社的,如果遇到有关购物方面投诉,所有的风险都由导游承担。”昆明一位导游说。 
  业内人士指出,全陪导游和地陪导游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是利益驱使造成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制度的欠缺以及旅游市场的不规范,没有适当的组织来保障导游的正当权益,没有适当的方式来保障导游的收入来源,导游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差。
  导游是无奈的,但他们不是无辜的,他们是行业混乱的受害者和推动者。他们不得不随波逐流,否则就会被淘汰。
  导游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导游必须以牺牲游客的利益来获得自己生存的空间。行业不规范的最终结果,是游客的利益被侵犯,他们不仅享受不到旅游的乐趣,反而成了行业不规范的最大受害者。 
  薪酬机制望梅止渴 难解导游生存之困
  一个旅游团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游的服务水平和努力程度,而导游的服务水平和努力程度又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和待遇。导游是一项脑力和体力劳动强度都比较高的特殊工作,他们被誉为“民间大使”,国内外旅游者通过他们达到观光游览和了解各地的目的。
  然而,由于旅行社之间恶性竞争,使导游和司机成为被剥削的对象,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从事着这项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导游是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导游服务收费是或者由政府机构来规定、或者由导游协会和旅游产业界的协议规定。导游每个工作日的预备收费为几十美元到300美元之间,欧洲各国导游服务收费一般每天100美元至200美元不等。日本的导游服务收费最高,日收费(8小时)达298美元;美国导游服务日收费在160美元至200美元。英国导游服务收费在130美元至200美元,个别地区低于100美元;意大利导游服务日收费在100美元至200美元之间。而目前中国导游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旅游购物商店给予的佣金。
  “目前导游的劳动报酬不是以导游的级别、语种、游客人数的多少、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的强度等原因来制定,而是通过引导游客的二次消费来赚取回扣。但目前二次消费的商品,质量和价格上都存在着问题,引导游客二次消费相当于一种欺骗。假若游客不肯消费,导游的付出岂不是得不到体现?”曾经第一个站出来揭露旅游行业黑幕的广东导游邬敬民说。
  自去年年初云南省旅游局就多次公开表示,要逐步建立导游薪酬机制,实行“公对公”佣金等多项制度,确保导游的基本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但至今并没有拿出明确的“时间表”或是画出“路线图”。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