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20 共3页
二. 单项选择题
1. 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称之为:( B )
a.精神失常;b.心理紊乱;c.边缘状态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时间是:( B )
a.1984年;b.1985年;c.1986年
3. 心理异常的整体论模式是指:( A )
a.“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生物―化学―物理“模式;c.“物质―精神”模式
4. 一般认为凡遗传度高于多少的心理疾病就可认为有遗传倾向。( A )
a.60%;b.70%;c.80%
5. 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 B )
a.肌肉疲劳;b.精神疲乏;c.体虚乏力
6. 不能回忆疾病发生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但对疾病以前的经历的记忆保持良好,是指:( A )
a.顺行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c.近事遗忘;d.远事遗忘
7. 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属于:( C )
a.情感低落;b.情感不稳;c.情感淡漠
8. 两种或几种不同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轮流出现,属于:( C )
a.人格解体;b.多重人格;c.交替人格
9.精神发育迟滞是指智商在:( C )
a.90以下;b.80以下;c. 70以下;d.60以下
10.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性”意指:( B )
a.反对社会制度;b.违背社会规范和具有社会危害性;c.反对一切社会
1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退缩”的临床表现是:( A )
a.回避集体活动,喜欢独处;b.乐于与人交往,但被动;c.能与人主动交往,但胆小怕事
12.导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根源主是在于:( C )
a.心境抑郁;b兴致缺失;c悲观失望,自责自罪
13.抑郁症患者的“心境抑郁”的临床特点是:( B )
a昼轻夕重;b昼重夕轻;c昼夕无轻重之分
14.“逃学”在青春挫折综合症中属于:( C )
a青春烦恼;b青春社交障碍;c青春脱逸行为
15.新年打碎碗,就说“岁岁(碎碎)平安”,属于心理防卫方法中的:( B )
a否认作用;b抵消作用;c幽默作用;d升华作用
16.反复用相同简单的答语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称为:( A )
a持续言语;b刻板言语;c模仿言语
17.内心情感体验与外界刺激不协调,称为:( B )
a表情倒错;b情感倒错;c情感幼稚
18.意向活动与常情相悖,使人难以理解,称为:( A )
a意向倒错;b意向矛盾;c意向冲突
19.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 B )
a.50-69;b.35-49;c.20-34;d.20以下
20.对时间、地点等的识别和判断错误,属于:( A )
a. 环境定向障碍;b.自我定向障碍
三. 多项选择题
1. 心理异常的基本特征是:( ABC )
a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失去同一性;b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失去统一性;
c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相对稳定性;d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绝对稳定性
2. 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特征是:( ACE )
a情景性,情景刺激尚未泛化;b与特定情景没有必然联系,情景刺激充分泛化;
c暂时性,终究会发生变化;d心理状态发生病理性变化;心理状态没有发生病理性变化
3. 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B )
a《一颗失而复得的心》出版;b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成立;c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召开
4. 躯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 AC )
a大脑损伤;b消极情绪;c内分泌系统失调
5. 心理学史上对心理健康判别的“主观经验标准”的含义是:( AB )
a被判别者的感受、体验;b判别者的临床经验;c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
6. 研究遗传因素在心理异常中的致病作用,一般采用:( BCD )
a观察法;b家系法;c双生儿法;d寄养儿法
7. 对挫折情景的消极反应主要有:( BCDE )
a吸取教训、调整目标、改变方法;b攻击;c冷漠;d退化;e固着
8. 怯懦通常表现为:( ABD )
a意志薄弱;b情感脆弱;c身体瘦弱;d性格软弱
9. 思维迟缓的临床表现为:( ACD )
a思维缓慢;b表达内容散乱;c联想困难;d反应迟钝
10. 强迫观念包括:( ABC )
a强迫思考;b强迫怀疑;c强迫回忆;d强迫检查
11. 癔症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 ABCDF )
a癔症性情感暴发;b癔症性遗忘;c癔症性漫游;d癔症性假性痴呆;e癔症性瘫痪;f癔症性交替人格
12.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CDE )
a苛求完美;b追求他人关注;c敏感多疑;d固执已见;e容易记恨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是指:( DEF )
a思维障碍;b幻觉;c妄想;d缺乏动力;e缺乏情感;f社交退缩
14. 造成青春挫折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是:( BC )
a性发育尚未成熟和完善;b挫折适应能力尚不成熟和完善;c心理防卫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
15. 心理防卫方法中的“合理化作用”(或称“理由化作用”)可表现为:( ACD )
a失恋后说对方无貌无德,非已所求;b否认自己有嫉妒心理,反说别人有嫉妒心理;
c丢了钱包,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d由于主观不努力而考试成绩不佳就怪考题太怪、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