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六)

发布时间:2010-01-20 共2页


  参考答案:
  一、该求助者目前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如下:
  1.精神状态:(1)注意力不集中;(2)记忆力下降;(3)自控能力差,易激惹。
  2.生理功能改变:无躯体异常感觉。
  3.社会功能状况:(1)工作中经常出差错;(2)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恐惧、焦虑、易激惹、回避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
  三、咨询师还需要了解该求助者的如下资料:
  1.该求助者的家族史。
  2.该求助者的疾病史。
  3.该求助者的既往心理咨询史。
  4.该求助者的既往心理测验情况。
  5.该求助者的家庭成员关系。
  6.该求助者的娱乐活动。
  7.该求助者的价值观、信念或理想。
  8.该求助者的出生情况。
  四、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
  1.恐怖或恐惧症状。
  2.内容充分泛化。
  3.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排除重性精神病。
  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5.社会功能已经受损。
  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五、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在青春期生理上处于发育阶段,由于认识水平低,所以形成的心理问题容易泛化而转变成心理障碍。
  2.社会原因:(1)童年受母亲训斥,中学上生理卫生课时回忆童年经历感到下流、羞耻;(2)害怕与人交往,故人际交往少;(3)家庭教养严厉;(4)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上述生活事件的影响和错误认知,以至于不敢与异性交往,逐渐发展到不敢与人交往;(5)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观念:认为童年期的经历是下流、无耻的,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3)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童年事件一直困扰着自己,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
  六、在本案例中,拟订的咨询目标是:
  1.改变该求助者认为童年经历是下流、无耻的,以及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的错误观念。
  2.改变该求助者认为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的错误评价。
  3.改变该求助者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的行为。
  4.改变该求助者成长过程中的负性情绪。
  5.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
  6.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七、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可进行如下评价:
  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质。
  2.消除或减轻该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
  3.从该求助者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看,拟定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
  4.改变该求助者错误的观念、评价、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
  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
  6.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该求助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该求助者为主;当咨询师无法认可该求助者的目标时,应终止咨询或转介。。
  7.在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八、结合本案例,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下: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整理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