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A 2. A 3. D 4. A 5. B
6. D 7. B 8. D 9. B 10. A
11. C 12. B 13. C 14. C 15. D
16. A 17. D 18. C 19. C 20. A
21. B 22. D 23. C 24. D 25. C
26. B 27. D 28. A 29 D 30. 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BCD 32.ABCD 33.ABCD 34.ABCD 35.ABDE
36.ABC 37.ABD 38.ABDE 39.BCDE 40.BCD
三、简答题(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1)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2)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可以为新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改革可以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42.(1)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是其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
(2)气候的变化是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外部条件。气候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到地面上来活动和觅食,从而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为向人类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3)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了人的手,创造了人脑,形成了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
43.(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44.(1)对立统—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魔,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3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2)党中央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纠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今后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4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它已经逐步变得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