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5 共2页
交通礼仪,让驾驶的心情好一点
中央文明办发起文明交通计划,该活动目的是推广“文明驾驶,和谐出行”, 旨在向全社会发起文明交通的号召,倡导和树立文明行车理念,并鼓励培养文明行车行为习惯,从传播文明理念、影响车主驾驶行为等入手,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身为礼仪中的导向,国学的提倡者,北京礼仪专修学院院长李柠表示: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已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文明交通已迫在眉睫,希望能让广大的公共交通参与者,尤其是司机朋友能够认识和了解文明行车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自愿的培养文明行车习惯……
遵守公共交通秩序人人有责
李柠老师指出,公共礼仪主要体现在公共交通秩序,主要指机动车辆是否闯红灯、抢道、逆向行驶、乱停乱放,是否向车外乱抛垃圾,行人、非机动车是否各行其道;公交车是否入港湾停车、是否催逼乘客;出租车是否随意调头,拒载乘客;行人是否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乱翻护栏,是否有序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是否存在乱晾晒、乱张贴、乱搭建、乱堆放、乱泼污水、盯人散发小广告、违规出摊经营等现象。
在公共交通应倡导的规范行为主要有:一、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自觉培养维护交通法规的意识;二、遵守交通秩序是道德行为;三、不进行有碍公共交通安全的活动;四、自觉制止破坏交通法规的不法行为;五、尊重、善待、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等。
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也要做到“以身作则”,用你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在礼仪中的“以身作则”是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榜样。在公共交通中每位国家公务员、社会公众人物在尊重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从特定环境的行为规范都应严于律己、以身垂范,身为表率、处处起到模范作用。
公共交通文明考验公德意识
公共交通是一个考验人们公共品德的场所,李柠老师提醒我们每个人在参与公共交通时都应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同时应相互择善、长幼有序、尊重妇孺、善待残障人士、知耻改过,为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公共交通环境与秩序尽一己之责。
“先人后己”表示个人道德境界的道德用语。在公共交通中强调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树立先公后私的意识是必要的;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公共利益为先,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摩擦是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是文明交通所提倡的。
开朗地面对公共交通生活
交通生活中总是碰到很多“事故”,从而引起争执,甚至大的“事故”会导致走向交通官司的道路。李柠老师说,礼仪在交通中不仅仅协调的是交通,其本质在于“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沟通。人们遇事应该多检讨自己,尝试着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待人要宽容厚道,心中不要总是惦记着“他经常半夜电视还开那么大声,他总是随手在楼道里扔烟头又从来不打扫”这些别人不好的地方,这样不仅会使自己的心情整天恶劣,对邻里关系的好转也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试着回想一些对方的优点,或对方曾经对自己的帮助,下次再见到这位邻居时,也许就不会觉得那么难相处了。
“忍让”表示个人品德的道德概念
在处理各种交通麽擦、事故中,提倡“容忍退让”在公共交通中“容忍退让”不是软弱可欺,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一种运用社会道德原则、合理和正义驾驱、管理情绪,宁可做出自我牺牲、顾全大局,从而使交通矛盾得到正确的解决的克制力。在公共交通中对非原则的问题,采取得理让人,妥善控制情绪,冷静地及时、快速、有效地处理交通事故,折射了当事人的高尚公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