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7页
21.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受让方应当遵守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A.出让方B.受让方C.中介方D.出让与受让双方
22.建筑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火、防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布置通常以满足()条件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A.日照B.通风C.节约用地D.建筑布局
2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制度。
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公平、公正、公开
C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4.提高行政效能的方法不含()。
A.改革组织体制B改善外部环境
C提高行政人员素质D.完善行政过程
25.对国家行政管理实施法制监督,主要进行考查和评价的内容有()方面。
A.8B.6C.5 D.4
26.关于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管理表述正确的是()。
A.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应在计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之后立即进行
B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应该作为计划部门审批项目是否可行的参考意见
C.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只是在该项目有比较明确的建设地点情况下开展
D.没有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计划部门不得批准该项目可行性报告
27.今天,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已由文物建筑、建筑群为中心的保护扩展到了城市中的某个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并形成了由()所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A单体保护、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B.市级重点文保单位、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C.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
D.自然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28.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并作为下述()的依据。
A.城市规划管理、规划修改、土地开发
B城市规划管理、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
C.综合开发、建设用地控制、规划修改
D.土地有偿使用、新区开发、旧区改造
29.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不包括()。
A.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B城镇体系规划图
C.每个城镇总体规划平面图D.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30.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A.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次干道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高速公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D.高架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对当事人有侵犯人身权情形时,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而下列()行为不属于侵犯人身权。
A.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B违反国家规定征收当事人财物、摊派费用的
C.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D_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32.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关知识,明白了行政能率、行政效率、行政效益、行政效能四个概念。为了实施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必须追求()方面的行政管理目标。
A.行政能率B.行政效率C.行政效益D.行政效能
33.就管理的内容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的双重属性。
A.服务和制约B.专业和综合
C宏观和微观D.阶段性和长期性
34.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中需包 括()。
A.土地使用权权属证件B土地出让协议书
C.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D.城市用地规划许可证
35.我国城市规划文件的纵向体系,是由()法规文件构成。
A.法律、法规、规范B规划法、法律、法规、规章
C.法律、规范、标准D.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
36.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负责组织编制。
A.县所在市人民政府B.县级人民政府
C镇人民政府D.县所在市人民政府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
37.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范围是()。
A.城市规划B.城市建成区
C.城市行政辖区D_城市建成区、近郊区
38.根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但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时,违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及法定实施管理程序的,应由()依法进行处罚。
A.建设行政主管部门B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C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指挥部D.城市人防办公室
39.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工程管线次序为()。
A.给水配水、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燃气输气、热力干线、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
B.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输气、热力干线、给水配水、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
C.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
D.污水排水、雨水排水、给水输水、燃气配气、热力干线、给水配水、燃气配气、电信电缆、电力电缆
40.基本农田保护实行()方针。
A.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和建设
B.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和建设
C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
D.统一规划、重点突出、用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