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5 共2页
当前,城市拆迁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在香港,旧楼拆迁也背骂名,也有强拆,但冲突却较少发生。香港如何保证拆迁顺利进行?拆迁赔偿定价如何形成?对内地拆迁又有哪些启发?本报记者采访了香港市区重建局主席张震远。
独立估价师参与最终赔偿定价的评估
记者:在旧城改造、旧楼拆迁过程中,最引人关注和可能引发冲突的就是赔偿定价,香港以何种标准和程序来确定赔偿定价?
张震远:市区重建最大的挑战,在于动迁赔偿。
我们会给予业主和租户赔偿,而赔偿是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由香港立法会2001年批准通过,作为赔偿定价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邀请不少于7家的独立估价师参与最终赔偿定价的评估,且全程由受动迁影响的居民、地区代表监督。在估价师估出价格后,去掉最高和最低价,然后平均,得出最终定价。
市建局无法决定赔偿是多少,但必须按评估价格赔偿。
记者:为了让业主尽快搬迁,会不会采用一些激励手段,比如,先签协议者会不会有奖励?
张震远:不是谁先搬就给谁奖励,也不是拖得越久就给更多钱。业主都是同一标准。
申诉机制与民意咨询有助于避免冲突发生
记者:市建局会对拒绝搬迁的业主强拆吗?
张震远:有很多同行对我们的拆迁运作很感兴趣,问我们有没有强制拆迁。其实我们也有强制拆迁,在香港被称为“依法收回土地”。
比如,2009年深水埗的一个重建项目,有一家商店的租户拒绝迁走。他的铺位面积少于20平方米,只该得到数十万元赔偿。但他要求赔偿600万元。双方谈不拢,市建局申请强制收地,他向法庭上诉,最后败诉。
市建局不负责依法收回土地,而是先向政府申请启动土地收回条例,具体由地政署负责执行,市建局协助。
记者:除了申诉机制,香港旧楼拆迁中冲突较少还有其他原因吗?
张震远:拆迁赔偿额度合理很重要,此外还要有事前的民意咨询程序。
一个重建项目要顺利推进,除了民意咨询,还要闯过多道关卡。首先是政府立项,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规划方案。在立项、规划审批过程中,重建区居民和其他市民,都可以提出各自意见,甚至挑战政府的最终决定,这可以让重建项目获得充分的讨论。
以全港最大型的观塘重建项目为例,我们经过两年5轮共60次的咨询会,又通过公开展览、民意调查,才确立重建方案,因此项目的规划得到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