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政策
(一)土地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目标、准则、方案、办法等各种决策。土地政策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例题:判断题:土地政策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 R ]
(二)土地政策的特性
1.政治性
2.强制性
3.整体性
4.针对性
5.预测性
6.及时性
(三)土地政策制定的原则
1.目标明确:土地政策是为土地管理过程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其目标既要与土地管理的目标对应,又要具体、明确。
2.全面、准确收集信息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多方案择优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公共利益原则
通常情况下土地政策对三效益的选择顺序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后才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是最主要的。
7.动态性原则
(四)土地政策制定的程序
1.明确问题,确定目标
2.科学预测,拟定方案
3.评估选优,择定方案
4.实施反馈,修正完善
第五节 土地管理体制
一、土地管理体制的含义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其中,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是土地管理体制的核心。
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既受到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影响,又受到基本国情及由国情决定的土地管理在整个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影响,也受到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二、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 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后,由党中央、全国人常委会、国务院所确定实行的全国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
根据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务院负责 全国土地管理工作 其中有6个职能司(厅、局)与土地管理直接相关,承担着相应的土地管理职责。
1.政策法规司
2.规划司
3.耕地保护司
4.地籍管理司
5.土地利用管理司
6.执法监察局
第六节 建国以来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社会主义的土地管理与我国历代的土&&地管理及私有制土地 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土地管理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不断巩固公有制,立足于全民利益,协 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对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管理进行简要回顾,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土地管理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管理
三、统一管理体制下的土地管理
第七节 土地管理与社会发展
一、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土地是社会发展中一切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二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土地是稀缺的难以替代的资源。
二、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的中作用
1.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突现,人地矛盾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地矛盾不仅表现在各部门各产业 之间对土地需求矛盾上,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对土地需求矛盾上。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土地管理来协调。
2.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必须依赖土地的科学管理。因此 土地管理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