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沪蓉西高速公路高(坪)至吉(心)段的开通,如何做好沪蓉西高速公路的隧道安全管理,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急需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者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外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资料表明,隧道发生火灾的概率是10次~17次(亿车Km)。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公路隧道的每行驶5000万辆/公里就有1次火灾发生,其火灾发生的几率是铁路隧道的20-25倍。从火灾事故的车辆组成来看,虽然货运车辆只占整个公路交通运输车辆的15%左右,但有近30%的火灾是由货运车辆引起的。此外,隧道火灾后的恢复正常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例如,日本Nihonzaka隧道(2.045公里) 1979年,4辆卡车与2辆轿车追撞,火势持续160小时,7死1伤,189车烧毁,隧道封闭35日。法义白朗峰隧道(11.6公里)1999年,卡车漏油引擎着火,隧道闷烧超过48小时,41死,36部车含2消防车烧毁,隧道封闭3年,损失逾台币8亿5000万元。
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根据施工图设计,全线有隧道44座155712米,其中:中短隧道20座25992米,长隧道14座37586米,特长隧道10座92134米,主线的桥隧比为51.62%,形成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特长公路隧道群。其中,高坪至吉心段的隧道大水井隧道属于特长隧道,左幅为3400米,右幅为3450米。
对于长隧道的运营管理,我国尚无具体的行业标准,长隧道的防火应急救援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许多隧道管理部门对于隧道的防灾救援对策并不十分清楚,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公路隧道防火救援体系。
隧道大多位于山脉交叉、丘陵沟壑的区域,而高速公路相对平坦的特点决定了多数高速公路隧道在较长距离的空间属于几近封闭的,狭窄空间。高速公路交通流量、车型、车载危化物等因素决定了高速公路隧道发生消防安全、交通事故、危化物泄漏事故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说高速公路隧道越长,交通量越多,隧道内发生交通意外、消防意外的几率就越大。
隧道火灾和危化物事故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成灾快,蔓延快,持续时间长,控制难度大。隧道因车辆撞击后引起的火灾和危化品泄漏事故,从爆发到成灾,一般为5-10分钟,发展速度很快,且当隧道环境比较易燃时,随载易燃易爆物品、隧道内毒害气体浓度较高等,隧道内的火灾蔓延速度相对就会快速提高,且很难控制。
(二)道路堵塞,疏散救援困难。由于隧道空间狭小,横断面窄,发生火灾和危化物泄漏时隧道内大量车流难以疏散,火势和危化品易沿车流和通气风扇蔓延和扩散,扩大了灾害损伤面。此外,救援物质和人员的进入也因隧道的交通堵塞而变得相当困难。
(三)扑救处理困难。隧道发生火灾和危化物扩散时,由于蔓延速度快,使得隧道内的照明系统、监控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等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失效,加之火灾以及危化物和地面反应后产生的浓烟、高热、高温等,从而造成隧道内能见度差,温度高,通讯联络中断等,往往使得救援人员无法靠近,以至延长扑救处理时间,导致扑救难度增大。
(四)起火点附近隧道承重混凝土容易崩落。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衬层内由于含有水分,当火灾发生时,衬层中的水份快速变成蒸汽,在衬层内积聚膨胀,从而产生巨大压力。国外隧道衬层火灾实验研究表明,一般混凝土表面温度达到200摄氏度时,10-15分钟内混凝土衬层就会发生爆裂、崩落。而一般隧道内火灾附近的温度上升通常能达到几百度甚至上千度。
(五)隧道灾害事故损失大,危害性大。隧道火灾、危化物泄漏由于发展速度快,扑救困难等原因,导致事故损失巨大,也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隧道倒塌、交通中断,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