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路面维修成本,使有限的资金利用最化、最优化,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化,需要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路面实施过程。
方法一:制订科学的路面养护方案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形式通常分预防性养护、应急性养护、功能恢复性养护。而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路面结构形式、交通量)下、用什么养护技术方案对路面养护而言就显得犹为重要。
1、定期评价路面使用状况
路面的使用功能随时间的积累、交通量的增加、天气的变化以及路面自身结构和材料等因素会逐渐降低。以上几个方面因素只有天气变化是以年周期性规律变化的,因此,评价路面状况的最佳周期为一年。当然评价的结果只代表路面当前的使用状况,但评价的前期工作则是经常性的,即养护管理者在日常工作应经常检查路面有关病害,做好维修保养记录,并适时对路面的平整度、横向力系数、弯沉等指标进行检测。充分利用路面管理系统,评价出路面当前使用状况,为下一年度的路面养护决策提供科学方法。
2、及时修复路面早期病害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重交通和水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如裂缝、拥抱、唧浆、坑槽等早期病害。这些早期病害一般只是局部的,但如不及时处治,则将出现“小洞不补,洞吃苦”的状况。因此,路面出现早期病害应对不同病害采用不同工艺及时修复。
3、实施路面预防性养护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沥青混凝土路面在累计标准车辆轴载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路面使用功能相关指标呈线性递减,特别是受超限超载车辆作用,其轴载临界值提前放量,且路面指标更是呈几何级数递减。因此,要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路面修成本,就必须在路面使用即将达到累计标准车辆轴载的某一临界值之前强制实施预防性养护措施。预防性养护的时机要把握准确,过早或过迟实施都是对养护成本的一种浪费。
4、科学比选路面中修方案
沥青混凝土路面经预防性养护并使用到一定程度后,其路面性能指标将明显下降甚至出现结构性破坏。此时采用预防性养护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且效果不佳。较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功能恢复性养护方案进行中修。路面中修的实施应注重实效性,其方案应提早制订,并在当年的雨季前实施。当然,路面方案的制订更应注重方案的比选。中修前期应通过比选各种维修方式的针对性、优缺点、经济性等指标,确定符合路面状况实际的最优方案。
方法二: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泉厦高速公路在运营初期的养护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自养或按定额基价直接授予合同,2000年起,省高速公路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公司后,从扶持省养护公司的发展出发,泉厦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均直接委托省养护公司实施,其路面日常养护及路面应急专项抢修也由省养护公司承担。2007年日常养护也尝试通过引入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将养护作业项目和内容进行动态的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护施工单位提高养护工作效率,降低了养护直接成本。为规避关联交易,路面专项工程则基本采用公开招标,按照“最低价中标法”择优选择施工单位。自实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以来,共节约路面专项资金约1200万元,有效地节约了路面专项成本。
方法三:严格控制过程管理
1、严格控制病害处治范围
无论是采用微表处、热再生、冷再生还是加铺罩面等施工工艺,施工前的路面病害(裂缝、唧浆、沉陷等)挖补处治是必需的,而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涉及到上、中、下面层及基层、底基层。路面病害的多样性、路面层次的复杂性、中下面层的隐蔽性,决定了路面病害处治是控制路面专项成本的关键因素。在施工现场既要严格控制路面中修处理的平面范围,又要严格控制路面病害的纵向处理深度。
2、严格验证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设计验证过程是决定路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设计配合比并不能作为施工现场的实际值来应用,由于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是动态的,且路面材料的实际状况与理论上的性能及级配均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设计配合比进行严格验证,不断地调整沥青、水及骨料的用量以达到最佳施工配合比。入场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产品的质量。沥青砼拌和过程中,如石料矿粉质量不合格,必然导致用油量增加,而且拌和费用随之增加,增加拌和成本。此过程虽是保证路面质量的过程,但同时也是控制路面建设成本的关键过程。
3、严格现场签证
现场签证是对路面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某些特殊情况实施的书面依据,由此发生的价款也成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由于路面工程规模和投资都较,技术含量高,设备材料价格变化快,工程合同不可能对未来整个施工期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出预见和约定,工程预算也不可能对整个施工期发生的费用作详尽的预测,而且在实际施工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又会给整个施工过程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项目实施整个施工过程中,都会发生现场签证而最终以价款的形式体现在工程结算中。加强对现场签证价款的控制,是降低现场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防止既得效益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