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5 共2页
一声产业跃升的嘹亮号角,一场激动人心的时尚演绎,一次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特别阐释。
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 灞生态区盛大举行,其基于生态产业建设的诸多实践也引起世人的更大关注。
如果说,此次盛会是 灞国家级生态区的加冕礼,那么,多年来的诸多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则无疑是盛典前的精心奠基之举。
自决定打造 灞国家级生态区的那一刻开始, 灞建设者就坚持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的高度融合,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组成部分。
西安金融商务区低碳新锐、绿色环保;
欧亚论坛高端引领、纵横捭阖;
灞国家湿地公园泾渭分明、休闲怡然……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使得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得以强化, 灞生态区经济在区域、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循环和互补,产业活力蓬勃显现。
绿色引领
生态金融撬动经济腾飞
金融商务区的崛起,是 灞生态区诸多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2008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确立“建设 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将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在 灞生态区。
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从某种意义而言,西安金融商务区的提出,既是西安城市现代化进程对 灞生态区的时代要求,也是 灞生态区在建设国家级生态区过程中对区域发展的内在诉求。
按照金融生态规律,基于 灞生态区的总体定位,金融商务区以“生态金融业”为发展重点。通过构建全面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金融监管安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充分引导和有力聚集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产业氛围;并通过金融集群产业的打造,发挥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撬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具体发展目标是建设六大中心:包括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与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区域性特色商品(如能源、果业)的交易和定价中心、区域性金融和准金融商品(如环境交易、农村产权交易等)交易中心、区域性金融博览和培训中心、全国性金融机构地区总部和陕西能源化工等大型企业的总部基地、中小金融企业(如基金、风险投资、信托)的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融资中心。
在坚持生态金融和金融生态高度融合的思考下, 灞金融商务区确定了“一核、一带、三平台”的总体产业空间结构。
“一核”,即金融商务硬核区;“一带”,即灞柳西路商务展示带;“三平台”,即后台服务平台、配套服务平台和生活服务平台。
在金融商务区内,既引入银行、证券等金融主体,也引入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主体;既引入“创造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也引入能帮助 灞发展社会事业的公司。
而招商理念紧扣绿色产业的强劲脉动,围绕“大、长、绿”字做文章,区域也由此实现了从“生态洼地”到“价值高地”的华丽转身。
至2010年西安金融商务区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苏陕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香江财富中心、中国银行全球客服中心、建行陕西省分行西安营运中心、中国保监会陕西监管局、西安市地税局综合服务中心、西部信托时代广场、希格玛国际金融广场、金盾金融押运服务基地、上海石油交易所西部交易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陕西煤炭交易中心等项目纷纷落户金融商务区。
本着有形区域的开发与无形金融市场的形成相结合的原则,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尤其重视金融软环境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聚集的良性发展格局,并最终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形成以金融为核心的商务产业集群。
“至2020年, 灞生态区经济总量将达到700亿-900亿元,西安金融商务区的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150亿-250亿元的水平,占西安市金融业增加值新增部分的50%以上,陕西省金融业增加值新增部分的30%以上。”西安金融商务区规划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