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22 共5页
社科院专家:中国长期通胀恐难避免
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撰文指出,中国目前“宽货币和紧信贷”的搭配使得资产泡沫失去了未来“软着陆”的前景,通胀或将愈加严重。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宽松货币的时期。数据显示,2002年-2009年,央行资产从5万亿元涨到24万亿元,广义货币从18万亿元涨到68万亿元(超过美国的8.8万亿元美元,而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银行资产从23万亿元涨到88万亿元,而同期名义GDP只涨了1.83倍。若M2未来两年回归17%的设定增长目标,2012年,中国M2将如预期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M2/GDP将达到2.5,美国只有0.6到0.7,日本只有1。
中国历时已久的“宽货币”何时终结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刘煜辉认为,“宽货币”终结取决于内外两个条件。从内部条件看,人民币现贬值压力,引发资金外流。从外部条件看,美元长期强势确立,过去十几年全球跨境资本流向将逆转,大量资金出现长期持续回流美国的势头。
尽管通胀压力的累积已经愈加严重,但“宽货币”依然需要维持,这是因为宏观决策者不希望看到资产泡沫刚性破裂。“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是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最后总会妥协于“保增长”,政府对平滑短期增长速度的关注大大超过了推进结构改革和经济转型。既然不敢主动启动“宽货币”的终结条件,就只能通过数量管制和微观(行政)手段来应对宏观问题。当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只是不敢全局紧缩的无奈选择。行政手段或能短期抑制资产价格,但经济中货币的整体水位还在快速上升。
尽管中国央行启动了34个月以来的首次加息,但价格工具的效果需要经过一个传导过程,关键在于要使得被调控者相信调控者的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意图和决心,然后自觉调整行为,从而使得经济指标达到政策目标。否则,价格工具的效果将难以显现。
“宽货币和紧信贷”的搭配使得资产泡沫失去了未来“软着陆”的前景,通胀会愈加严重。在宽货币终结外部条件出现前,中国式通胀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一种长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