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GCT)全国考试统考语文卷及答案

发布时间:2009-04-15 共6页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_________”,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

  一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1786-1834,德国神学家、阐释学家——注)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高僧体三集》卷三《译经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

  (摘自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

  35.结合上下文,文中“________”填哪个词比较合适?

  A.投胎转世    B.点铁成金

  C.二度青春    D.回光返照

  36.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原文与译文必然会有距离

  B.“欧化”和“汉化”的译法,只要尽量不失真和走样,都是好翻译

  C.为了达到“化境”,翻译应该完全不同于原文

  D.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37.读这段文字,你觉得作者对翻译失真和走样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A.批判    B.讽刺    C.理解    D.戏谑

  38.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翻译做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原汁原味

  B.翻译是一种忠实的创作

  C.翻译者即反逆者,所以翻译是不可信的

  D.翻译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会失去对民族文学和精神的把握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据说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

  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

  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形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摘自翦伯赞《内蒙访古》,《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

  39.在内蒙出现多处昭君墓的原因在于:

  A.内蒙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        B.作者对王昭君有好感

  C.统治者对王昭君有好感          D.中原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

  40.作者亲眼看到的昭君墓有:

  A.一个    B.两个    C.十几个    D.几十个

  41.关于昭君出塞,作者的观点是:

  A.昭君出塞反映了民族和国家的屈辱

  B.昭君出塞是朝廷强迫的

  C.昭君出塞是汉族统治阶级软弱的结果

  D.昭君出塞促进了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

  42.对于和亲政策,作者的观点是:

  A.和亲政策是统治阶级的一方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

  B.和亲政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C.一般情况下,在封建时代,和亲政策总要比战争政策好得多

  D.和亲政策应与战争政策结合并用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