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笔记连载(四)

发布时间:2012-02-01 共2页

9.24
一. 简述法律行为的特征
1. 社会性:法律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而存在。
2. 法律性: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是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
3. 可控性:法律行为是可以受到法律和个人控制的行为
4. 价值性:法律行为是基于行为人对该行为的意义的评价而作出的行为。

二. 简述法律行为的内在和外在方面
(一) 内在方面:
1. 动机:动机的机能(激发动机;定向动机);动机的结构;动机的形成
2. 目的
3. 认知能力
(二) 外在方面:
1. 行动
2. 手段
3. 结果

三.为什么说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是决定因素?
1. 人的内心思状态只有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世界产生某种影响,才能成为行为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和可评判性,才可能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和依据。
2. 个人的真实思想只有通过外显示才能判断,因为法律能够判断的是人的行为。
3. 行为有无法律意义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法律行为,需要由其外在方面来决定。

四. 简述法律责任的特征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1. 首先表示一种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2. 法律责任表现为一种承担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
3. 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4. 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潜在保证的。

五.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 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注意:责任主体不等同于违法主体)
2. 过错: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和过失。(在刑事法律领域:严格区分故意和过失;在民事法律领域:故意和过失被统称为过错;在行政法领域:过错推定)
3.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
4. 损害事实:受到人身的、财产的、精神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
5. 因果关系: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六. 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
归责原则是指针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 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
(二)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三) 职务责任、个人责任
(四) 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

七. 简述归责原则
1. 责任法定原则
1) 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的事先规定来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2) 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 一般情况下应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 因果关系原则
1) 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2) 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3) 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区分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直接的还间接的。
3. 责任相称原则
1) 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
2) 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3) 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 责任自负原则
1) 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
2) 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八. 简述公法与私法的免责条件
(一) 私法的免责条件
1. 法定条件:1)不可抗力 2)正当防卫 3)紧急避险
2. 意定条件:1)权利主张超过时效 2)有效补救 3)自愿协议
(二) 公法的免责条件:

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不可抗力 4)超过追诉时效 5)自首或立功 6)当事人不起诉

九. 简述法律制裁、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1.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都是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客观基础,也就谈不上实施法律制裁.
2. 法律制裁以确认违法行为为前提,又是法律责任实现的重要方式.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追究法律责任,一般都必须实施法律制裁.
3. 法律制裁旨在强制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行为的后果,迫使侵害人付出或丧失一定的利益,其目的在于恢复被侵害的权利,治理越轨的行为,维护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转。

十. 简述法律制裁的分类
1. 违宪制裁:对违宪行为所实施的一种强制制裁。撤销法规、罢免领导人
2. 民事制裁:
3. 刑事制裁
4. 行政制裁:
 1)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过、降级、降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2)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
 3)劳动教养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