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作为一家已有44年历史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范跑跑代言耐克”的消息,是在侮辱耐克的智商。
“范跑跑”的所言所行当前已为国人所不耻。让人恶心的东西大家都避而远之,可是耐克却被人强拉来与这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并被传得跟真的一样,就让人莫名其妙。事态的发展已经表明,耐克这次是真的被网络媒体“强奸”了。记者在对耐克表示同情的同时,不禁要问:被绑架的为什么是耐克?
耐克也不容易
去年刚从耐克离职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耐克内部价值观的混乱以及缺乏对公众、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尊重,使他们一直以来麻烦不断。
耐克1964年出生和成长于美国西海岸的俄洛冈州乡下的彼弗顿(Beaver鄄ton)。创始人奈特和鲍尔曼1972年终于自己发明出一种鞋,并决定自己制造。他们把制作任务承包给劳动力廉价的亚洲工厂,并给这种鞋取名叫耐克,这是依照希腊胜利之神的名字而取的。同时他们还发明出一种独特标志Swoosh(意为“嗖的一声”),它极为醒目、独特,每件耐克公司制品上都有这种标记。1972年奈特决定先借助日本的生产经验,与日本方面签订了第一张合约,正式生产完全美国设计的Nike运动鞋。随后的几年,日元持续升(全球品牌网)值,人力成本高涨,使得在日本生产鞋子的代价愈来愈高。此时,Nike已累积了基础稳定的海外生产经验,便将触角伸至其它更多国家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Nike于1975年将日本生产线转移至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与台湾,90年代开始又不断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和我国。
耐克从低人力成本国家广辟代工厂商,使成本大幅下降,在当时堪称是业界革命性的创举。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距离及不同国家的文化落差,致使产品质量管理的困难度提高。仅在我国,耐克近几年因产品质量问题就屡遭投诉。今年1月20日,浙江平湖市的黄女士在平湖解放东路新开的耐克店买了5件商品,总共花去3000多元。想不到,两双鞋子穿了不到10天就分别出现了脱胶和掉皮现象,羽绒服、棉衣则出现了多处钻毛、起球现象。于是,黄女士带着5件问题商品找到商家。商家表示,对脱胶的鞋子进行现场补胶,掉皮的鞋子与羽绒服等同意调换。可没想到调换的鞋子再次出现了问题,商家答应调换的羽绒服则一直没有兑现。因为怀疑这些是假货,3月16日,黄女士到平湖市消协进行投诉。过了两天,消协工作人员告诉黄女士,他们与耐克上海总部取得了联系,对方称这些商品肯定是真货。像这样的质量问题耐克还有很多。据本报掌握的资料,去年以来,成都市的卢女士、张先生,湖州市织里镇的马先生都遇到耐克产品的质量问题,在投诉解决的时候还遭到商家推诿。
因在海外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耐克在美国国内不断遭到一些民间团体的抗议,逼迫耐克提高海外制鞋工人的工资。从21世纪初在东南亚和中国,耐克不断显现出来血汗工厂问题。第三方机构在2003年和2004年对耐克的上百家工厂进行调查,发现工厂有1/4以上存在身体和口头虐待工人现象,约有25%至50%的工厂禁止工人在工作时间喝水和上厕所,还有25%至50%的工厂甚至不给工人休息日。报告还说,有一半以上的工人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而在将近1/4的工厂中,工人拒绝加班会受惩罚,加班工资也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刚从耐克北京分公司离职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在现实中,耐克在自己公司内部实行高压政策,严格监视员工的言行,除了公关总监,任何人不得接受采访。耐克实行低工资制度,压榨员工的血汗(很多职位的工作,薪水只有3000—4000元)。耐克还没有节假日和加班的补偿制度。
耐克还被指与员工签订不对等合同。以“竞业限制条款”为例。条款里面规定了被耐克列为竞争企业的60家左右的公司(其中不只是体育品牌公司,甚至还包括NBA、健力宝、DKNY、Gap、TommyHilfiger、百事可乐这样的体育赛事推广机构和消费品品牌)。耐克的竞业限制,把行业内的国内外企业一网打尽,一个不剩。对员工实行竞业限制,但耐克却不停地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优秀人才进来。体现了他们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和价值观的沦丧。在赵先生工作的市场部,2年来就挖来3个来自阿迪达斯的员工。而在北京分公司,就有来自李宁、彪马、安踏等行业内公司的多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