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3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携手《管理学家》杂志、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举办的以“变革时期管理思想分享”为主题的“名家讲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在时代巨变的关键时期,组织学者和业界人士一起探讨什么是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先进管理工具、方法和管理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与参会者分享了其变革时期的管理观念变革的思想。
成本和效益的动态观
在任何企业管理过程中,都特别强调成本效益分析,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差异是非常大的。短时间看有效益的事情,长时间看可能没有效益;货币情况下看有效益,非货币情况下来看,可能就没有效益。因而谈成本效益观,应该考虑到其动态性问题。在以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成本效益的问题时,有一个理论叫做加强平均资本成本理论。即不同的资本来源,其成本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选择资本结构呢?加强平均资本成本,是要考虑的。但在中国的管理实践里面,很少有企业在融资以前就去考虑融资成本,而更多的是会考虑融资的一种目的,以及这种目的所带来的财务后果到底是怎么样的,而不是要考虑算一算加强平均成本的问题。这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管理观念便在于,其一,在相应的一定的成本基础情况下,收益问题实际上有时候可能是动态的,即货币和非货币的动态结合;其二,不同的资本结构,成本效益的差异是很大的,国内的管理实践里,更多的强调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预算管理的人本观
预算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收支的状况,是计划收支的表现形式,在编制预算和实施预算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或者编制财务预算的部门考虑更多的一是控制,二是效益导向。控制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效益导向的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一种财务结果而做出相应的控制。各种预算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比较多的,有的是刚性预算的问题,有的是不同职级的开支标准的严格预算,有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等等。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从行为财务学或叫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即预算管理的实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任何预算管理方式的实施如果不考虑对人的影响,对人行为的影响,就会产生差异性结果。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看待管理,强调预算对人行为的影响。预算过程中,有一个协调、沟通和内部资源整合的作用,这点往往被现代的预算管理所忽视。预算管理的成功不在于控制住成本支出,而在于采用的控制手段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营销管理的效益观
在电视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广告反复出现,在节目中断过程中迅速插播各种广告,效果有没有?有。但引人思考的是如何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或者企业角度来看,这些营销策略的效益,或者说成功的营销是什么呢?成功的营销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的产品做到有人买,而是强调企业取得的盈利有相应的质量。产品销售出去了,这个钱是不是要回来,产品是在什么样的价位出去,是在什么样的市场发展前景定位下售出,这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是营销管理中效益观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成本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通常很少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不恰当的人力资源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对一个组织所造成的一种潜在的伤害,本质上这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机会成本的问题。位置是有限的,一般来讲,候选的人数应该多于职位数,但是职务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能不恰当的人发挥的作用并不如预期,所以会听到企业界的人士抱怨,说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很有问题。职业经理人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报酬和自己在一个公司里面的职务,而很少去关注对一个组织的贡献如何。而恰恰在很多单位里面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些公司治理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在一定位置上的人是不是适合这样一种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是不是真正有利,可能会比看到的成本更大。所以要树立更全面的人力资源的成本观,既包括看到的成本制度,更要看到他的行为带来的潜在的伤害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