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出招缓慢,自食其果

发布时间:2012-02-01 共2页

  2005年10月26日,一汽丰田的主力产品锐志风光上市,其震撼性的售价和丰田品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至新车发布会时,厂家宣称“从2005年9月1日价格发布以来不到2个月内,锐志订单已达到12498辆”,这让丰田方面激动不已。但随后不久便出现的锐志“发动机油底壳渗漏油”现象,却给雄心勃勃欲大举进军中国的丰田当头一棒。
  事件回放
  ▲2006年初,一批锐志车主发现油底壳、正时链盒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此前曾陆续有皇冠车主称其发动机存在机油渗漏问题。随着网络上统计的问题车辆数量增加,丰田漏油事件开始冒头。
  ▲2006年4月,锐志漏油事件爆发后,一汽丰田曾于5月17日发布声明称,“REIZ锐志是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工艺问题,导致部分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机油渗出问题。原因是油底壳的黏着剂涂抹面上,粘到了不纯净物,从而导致黏着性能降低。”
  ▲5月23日,天津车主李宏宇因发动机维修后出现二次渗漏,将一汽丰田经销商天津华苑丰田告上法庭,同时汽车生产厂天津一汽丰田作为第二被告负连带责任。锐志车主与天津一汽正式对簿公堂。
  ▲6月29日,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以下简称“一汽丰田”)在京宣布,从7月17日起,对锐志、皇冠开展免费入厂检修活动,并将这些车辆发动机渗油项目的保修期延长一倍。同时,一汽丰田还通过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就渗油问题向用户致歉。
  案例点评
  从早年的三菱事件到丰田“霸道”的广告风波,从雅阁的“婚礼门”到锐志的“漏油门”。层出不穷的汽车产品安全事件和众多消费者积怨已久的“仇日”情绪交织在一起,令日系品牌汽车在国内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漏油门”事件虽然不算致命的质量事件,但却是考验丰田在华合资公司诚信与责任的试金石。
  比起以往汽车产品质量纠纷,一汽丰田对待消费者的态度明显少了几分强硬和对抗,最终与将之告上法庭的用户和解并向消费者致歉和做出让步。但我们同样看到,处理这样一件逐步升级的产品危机事件丰田竟用了近半年时间,其效率之低下,与作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形象相去甚远。在事件的发展中,一汽丰田的行动始终慢半拍,我们几乎看不到厂家有什么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反应异常缓慢、处理程序拖沓,最终造成了一汽丰田造成骑虎难下的被动局面。
  整个“锐志漏油事件”中,一汽丰田最起码错过了三个解决危机的有利时机,让我们按危机事件的发展顺序为主线来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反应迟钝,丧失主动。早在2005年下半年,很多锐志新车用户在提车不到两个月便发现发动机漏油的现象,一些皇冠的用户也开始出现类似问题,紧接着这一问题开始在网上传播,但并未引起一汽丰田的重视。  今年年初,各大网站都在热议“锐志漏油事件”,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但一汽丰田仍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没能够在危机产生的初期对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得一汽丰田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也丧失了危机公关的主动权。
  第二阶段:避重就轻,事态升级。至2006年第一季度,锐志轿车在国内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发动机漏油现象,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推断,全国估计有超过60%的锐志存在“发动机漏油”隐患,问题车辆数量已经过万。在这一形势面前,3月14日一汽丰田首次低调表态:因部分发动机油底壳装配不良,锐志发动机出现少量渗油的问题,但该问题不涉及车辆的行驶安全。生产厂已于今年2月作出改善,自此再未接到过任何渗漏油的报告。
  厂家的这一说法遭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许多用户认为,已发现的问题是油底壳和正时链盒渗油,而一汽丰田方面只表示有油底壳渗油现象,而对正时链盒渗油避而不谈,有避重就轻之嫌。而即便是油底壳渗油,也存在安全隐患。许多锐志、皇冠用户组成维权联盟,并要求厂家对问题车辆进行召回,车主和一汽丰田之间围绕“锐志漏油”的战争进一步升级。
  这一阶段的一汽丰田,对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估计严重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已经造成的事实。大事化小、息事宁人的侥幸态度使其再度错失解决事件的良机。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