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解析(十四)

发布时间:2011-10-18 共10页


(五)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 又名多形渗出性红斑,是急性炎症性疾病。起病急,口内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红斑、糜烂面,其上覆以灰黄色假膜,但在糜烂面的边缘,用探针不能伸人表皮下方,尼氏征阴性。皮肤表现为红斑,其上或有水疱,而天疱疮则是在正常皮肤上起疱。
2.剥脱性龈炎 该病是一种牙龈非特异性炎症,牙龈缘及附着龈呈弥散性红斑,鲜红色,剥脱状。在扁平苔藓、类天疱疮也均可出现,应注意鉴别。严重者全口牙龈疼痛,脱皮,表面覆以坏死的假膜,易出血。
3.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这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皮肤病,亦可无遗传史,是由于先天性弹性纤维不全而导致皮肤脆弱,由于外伤等原因容易发生水疱。皮损的疱大小不等,数目不多,一般数日后愈合。在关节的伸侧如膝、肘、腕等稍受刺激即可糜烂,愈后有色素沉着。口腔粘膜容易受食物的摩擦以及温度的刺激而表皮剥脱、糜烂,一处愈合后另一处又糜烂,口臭重。患者发育较差,毛发稀疏,指甲变形,甚至脱落。而天疱疮为大疱,在正常皮肤上起疱,尼氏征阳性,疱不易愈合。
(六)治疗搜集整理
    1.支持疗法。
    2.皮质激素 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其用药程序可分为起始、控制、维持等阶段,起始给强的松60~80mg/d,有人初次给80~180mg/d或更大量,用量应根据病情而定。病情控制后即可递减,切忌由低量再递加,每次递减5mg,l~2周减一次,直到维持量,每日10~15mg。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氨甲蝶呤等)和皮质激素一起治疗,可以减少激素用量并有较好疗效。长期大剂量应用,要注意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和各种感染,应注意观察并作有关方面的检查。一般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氮也低于正常值。若患者出现广泛活跃的皮损应及时转入皮肤科治疗。
    3.抗生素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时应注意加用抗生素,以防止并发感染。在皮质激素与抗生素合用时要防止念珠菌感染。
    4.局部用药  口内糜烂而疼痛者,在进食前可用1%~2%地卡因液涂擦,用0.25%四环素或金霉素液含漱有助于保持口腔卫生。
    5.中医中药 皮质激素对天疱疮明显有效,配合中药治疗则对扶持正气,补益脾胃气血,减少皮质激素的副反应是有益的。
二、类天疱疮
    类天疱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瘢痕性类天疱疮;另一类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前者多见。瘢痕性类天疱疮又称良性粘膜类天疱疮,以水疱为主要表现,好发在口腔、眼结合膜,又称粘膜类天疱疮。严重的眼疾可影响视力,甚至丧失视力。该病好发于女性,中年或中年以上较多见,死亡者少,病程缓慢。
    (一)病因
    一般认为是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时,可查见抗基底膜区抗体,主要是IgG。但用间接法常测不到自身抗体,其效价也低。
    (二)临床表现
1.口腔 最早出现体征,最常见的部位是牙龈,龈缘及邻近附着龈有弥散性红斑,其上常见有直径2~6mm的疱。疱液清亮或为血疱,疱膜较厚,破后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疱膜,膜去除后为一光滑的红色溃疡面,临床上多见为一范围较广的红色溃疡、糜烂区,常误诊为剥脱性龈炎。尼氏征阴性,疱膜较厚,可见到水疱。口腔任何部位均能发生,也可突然起疱,破后仍为一溃疡、糜烂面。无牙区也常被波及,若戴有义齿,则基板的边缘为好发区,但基板的下方牙龈常被保护而不受损伤。由于该病可发生组织瘢痕粘连,若发生在悬雍垂、软腭、扁桃体、舌腭弓和咽腭弓等处则容易与邻近组织粘连,以致畸形。发生在口角区则因瘢痕粘连而致张口受限或小口畸形,瘢痕性类天疱疮因而得名。
     2.眼 起病时常呈持续性的单纯性结合膜炎,以后反复发作和缓解,并可见有小水疱,炎症加重,但溃疡少见,局部痒感、剧痛。睑、球结膜间有少许纤维附着,往往相互粘连,此称睑-球粘连,以致睑内翻、倒睫及结膜受损。角膜瘢痕可使视力丧失,也可并发泪腺分泌减少或泪管阻塞,致眼裂变窄或消失。因此,每位患者均应及早请眼科医生诊治。
3.皮肤 该病有20%~50%的患者可有皮肤表现。面部、头皮常被累及,胸、腹、腋下、四肢屈侧亦常见。皮肤出现红斑或在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尼氏征阴性,疱壁厚而紧张,不易破也不增大,破后糜烂、结痂。粘膜和皮肤均时而发作,时而好转,延续很长时间后,病情可变为不活动。搜集整理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