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利什曼病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概述】

  黑热病(kala azar)又名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a)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肝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黑热病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650余个县的广大农村。建国后,经积极防治,采取控制传染源和消灭传播媒介的综合措施,至1958年本病在广大平原地区已基本消灭,并经长期监测成效大多巩固。近年来仅在西北的荒漠和山丘地区尚有散发病例。从1985年以来病例数有所上升,尤以陇南和川北等山区为著;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区,本病仍有散在发生。

  【病因】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在人体内和白蛉体内两个阶段:①无鞭毛体,亦称利杜体(LDbody)阶段:见于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约2~4μm,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以二分裂法繁殖;②前鞭毛体阶段:见于白蛉胃内或22~26℃的培养基内,鞭毛自虫体前端伸出体外,其长度与体长相仿,约11~16μm,虫体运动活泼。

  白蛉叮刺黑热病患者或受染动物时,无鞭毛体可随血液进入蛉胃,48小时后发育为短粗前鞭毛体及梭形前鞭毛体,3天后发育加速并不断以纵二分裂方式繁殖,数量大增,活动力增强,逐渐移向白蛉的前胃、食道和咽喉。第7天前鞭毛体大量集中于白蛉口腔并进入喙部、发育成熟而具有感染力。当白蛉再叮刺人或动物时,前鞭毛体即侵入皮下组织,脱掉鞭毛,身体逐渐变圆、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直至巨噬细胞胀破、原虫逸出、又可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原虫在巨噬细胞中不断繁殖,造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大量增生,从而引起脾、肝等富含巨噬细胞的脏器的显著增大。

  【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病人、病犬以及某些野生动物均可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白蛉叮刺而传播,偶可经口腔粘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而传播。经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传播媒介有以下四种白蛉:①中华白蛉,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媒介,分布很广,除新疆、甘肃西南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外均有存在;②长管白蛉:仅见于新疆;③吴氏白蛉:为西北地区荒漠内最常见的蛉种、野生野栖;④亚历山大白蛉:分布于甘肃、新疆吐鲁番的荒漠内。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年龄愈大,得黑热病的机会愈小。病后免疫力持久。

  (四)流行情况 我国黑热病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流行病学类型:

  1.人源型(平原型) 主要见于平原地区,如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冀南、陕西关中及南疆喀什三 角洲等,当地黑热病主要在人群中相互传染。患者以年 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居多,成人亦不少见,婴儿则很 少感染。有皮肤黑热病发生。犬利什曼病极少见。传播 媒介为家栖型中华白蛉和长管白蛉。

  2.犬源型(人犬共患型、山丘型) 主要见于丘 陵山区,如甘肃、青海、宁夏、陕北、山西、川北、冀 东北、豫西、辽宁、北京郊县等。病犬为主要传染源。 大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传播媒介为野栖型中华白 蛉。

  3.自然疫源型(荒漠型) 见于新疆、内蒙古某些荒漠地区。主要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在荒漠附近的居民点以及进入这些地区的人群中可发生黑热病。传播媒介为亚历山大白蛉。患者以2岁以内的婴儿为多见,部分成人感染可表现为淋巴结型。

  【发病机制】

  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直至细胞不能容纳而破裂,原虫逸出后又侵入其他巨噬细胞再行繁殖,如此循环不已,造成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浆细胞亦大量增生。受累最严重的是富含巨噬细胞的脾、肝、骨髓、淋巴结等。脾脏常显著肿大,脾内小血管阻性充血或梗塞,晚期网状纤维及结缔组织增多,脾质变硬。肝脏大多轻至中度肿大,枯否氏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充满原虫、窦道常被阻塞,肝细胞萎缩或呈脂肪变性,感染严重者肝功能减损。骨髓造血组织极度增生,脂肪明显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大为增加、内含原虫,浆细胞亦见增多,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大为减少,中幼粒细胞则异常增多,有核红细胞增加,巨核细胞数正常,但血小板形成显著减少。淋巴结常轻至中等度肿大,单核-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大量增加,常能找到原虫。在皮肤及皮下组织内可发现感染原虫的巨噬细胞。由于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的大量增生,血浆球蛋白常明显增加,主要为IgG,大多为非特异性抗体,无保护作用。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3~8月(10余天至2年以上)。起病大多徐缓,偶有急起者。主要临床表现为:

  1.长期发热:热型可拟似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约1/3~1/2的病例呈双峰热。全身中毒症状一般不明显,脉搏与体温平行上升。发热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消退,间歇数周后体温又上升;如此复发与间歇交替,渐转为长期不规则发热。

  2.脾、肝和淋巴结肿大 早期脾多已肿大,但不显著。通常于病后3月脾肿可达肋脐线之间,半年后可达脐平,呈中等硬度,表面多光滑,如并发脾梗塞或脾周围炎,可突发左上腹痛伴压痛、晚期可伴脾机能亢进。肝脏和淋巴结常轻、中度肿大,质柔韧。偶有黄疸及腹水。

  3.其他 晚期患者常有明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头晕,以及鼻衄、齿龈出血等。多有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皮肤粗糙干燥、毛发稀少、脸部皮肤色素沉着(故有黑热病之称),颜面四肢水肿、腹部膨胀。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