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特殊临床类型的黑热病:
(一)皮肤黑热病 我国较少见。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约半数患者皮肤损害发生于黑热病过程中,同时伴有内脏感染的症状;另有40%患者以往有黑热病史,早经锑剂治疗康复,在多年后发生皮肤损害,即所谓"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疹(post kala-azar leish-manoid);余10%发生于既无内脏病变又无黑热病史者。皮肤病变可表现为:
1.褪色斑 针头至7~8mm大小,偶可融合成片,先见于脸、颈、前臂,可播及全身。
2.结节型 黄豆至豌豆大小,可融合成较大肿块,表面皮肤发红,光滑、不痛、不溃破,扪之柔软、压之有弹性,多见于颏、颊、鼻唇、颈等处,胸、背、四肢亦可发生,类似瘤型麻风,但皮肤感觉正常。病变皮肤活检或作刮片检查可找到原虫。近我国克拉玛依地区发现多例原发型皮肤黑热病,其皮肤表现可分为丘疹或斑块、软性结节或脓肿、溃疡及硬性结节4种类型,与以往我国所见百余例皮肤损害绝不发展成为溃疡者有所不同。
(二)淋巴结型黑热病 患者均无黑热病史,仅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可移动而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之一。我国新疆、北京、内蒙古等地均有病例报告。患者均系来自非黑热病流行区的成人。
【实验检查】
(一)血象 患者都有全血细胞减少,随脾肿增大而加重。白细胞一般首先减少,继以血小板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一般为1500~3000/mm3,个别可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淋巴与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计数一般为300万/mm3左右,血小板常为4~8万/mm3.
(三)血清球蛋白试验 血清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清球蛋白试验(蒸馏水试验、醛凝试验等)于病程3个月后常为阳性。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硫酸锌浊度试验早期即可阳性。
(三)病原学检查 为确诊的可靠依据。取骨髓或肿大的淋巴结穿刺液作涂片姬氏或瑞氏染色找原虫,以前者的阳性率为高(85%左右)。脾穿刺阳性率可达90%~99%,但出血的危险性较大。原虫数量太少时可作培养(NNN培养基)。皮肤型患者可于皮损处直接涂片或作活检。
(四)免疫学检查
1.检测循环抗体 一般采取三N培养基内繁殖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作为抗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消光值0.3以上为阳性)、斑点-ELISA(受检标本呈深蓝色斑点为强阳性)、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1∶40以上为阳性)、间接血凝试验(1∶128以上为阳性)、直接凝集试验(1∶128以上为阳性)、对流免疫电泳等。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率在96.7%~100%间,对黑热病的诊断有较大应用价值。但有时可出现假阳性,且病人经特效药物治愈后,血内抗体尤其是IgG消失较慢,甚至可长期存在,故一般都不适合于考核疗效之用。
2.检测循环抗原 可作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选择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经ELISA反应系统,观察抗原-抗体反应斑点大小及显色强度,也可经扫描仪测读光密度面积积分、作定量计算,亦可作斑点-ELISA直接法或间接法试验。均具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适用于对该病的诊断与疗效考核(治愈后一月内转阴)。
3.皮内试验 患者治愈后由阴性转阳性,故不适用于临床诊断,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有一定价值。
【诊断说明】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在白蛉繁殖季节(5~9月)有流行区居住、被白蛉叮刺史,或输血史。
2.临床特点 病程中复发与间歇交替出现,随病期进展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消瘦、贫血、鼻衄或齿龈出血、脾肝进行性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3.实验诊断 利什曼原虫的检出是确诊的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
本病需与伤寒、结核病、疟疾、布氏杆菌病等鉴别。
【治疗说明】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给予富营养、易消化食物和足够的电解质与水份。贫血者可给以铁剂和叶酸、必要时可输血。并给以多种维生素。脾功能亢进、脾肿巨大者,仅于经杀虫治疗后脾肿未见缩小、脾亢持续者,可考虑切除。
(二)病原治疗
1.锑剂 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Sodium sti-bogluconate),仍是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效迅速显著、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一般采用6d疗法,总剂量成人90~130mg/kg(50kg为限)、儿童150~200mg/kg,等分6次,日一次静脉缓注或肌注。体质较差者,以上总量等分6次,每周注射2次,3周为一疗程。治疗后3~4d内体温大多降至正常,一般情况好转,脾肿回缩,血象在治疗后半月逐渐回复,一疗程原虫消失率和治愈率在80%~95%之间。副作用轻微,有鼻衄、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有心脏病及肝功能损害者慎用,粒细胞显著减少者忌用。合用重组IFN-γ可提高本品的疗效。
2.非锑剂 对锑剂无效、过敏或并发粒细胞缺乏症者可用戊烷脒(pentamidine),临用时新鲜配制成10%水溶液,剂量为4mg/kg,每日或间日肌注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治愈率约70%左右。副作用有肌注局部硬结和红肿,剂量较大时可引起肾脏和胰腺损害,以及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等;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出汗、呼吸急促、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呕吐等,可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急救。
对上述二药均无效者可试用:①两性霉素B:剂量自0.1mg/(kg.d)开始,逐渐递增至0.5mg/kg或1mg/kg,每日或间日1次,溶于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总剂量成人为1.5~2.0g.为减轻毒性反应可并用小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近有应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减轻后者毒性以治疗本病的报道。②别嘌呤醇与酮康唑两者合用(别嘌吟醇300mg/d,酮康唑200mg, 日2次、疗程6周)治疗肾移植患者并发黑热病数例获得成功。
(三)治愈标准 ①原虫消失;②临床症状改善:体温回复正常,血象进步,白/球蛋白比例趋于正常,球蛋白试验转为阴性。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者可认为治愈。
【预后说明】
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有无并发症,如继发性细菌感染(齿龈溃疡、走马疳、肺炎等)、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患者常有高热、咽部溃疡与坏死等)。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95%,多在病后1~2年因继发感染等而死亡。采用特效治疗后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预防说明】
(一)控制传染源 治疗病人,同时对犬类进行管理,发现病犬应予捕杀。
(二)消灭白蛉 对广大平原地区可在白蛉季节用二二三、六六六等滞留喷洒住房及畜舍内外墙壁,对杀灭家栖蛉种效果良好。滞留喷洒对丘陵山区近野栖蛉种效果很差。对荒漠内的野生野栖蛉种,则有赖于开垦种植改造自然环境的方法加以控制。
(三)个人防护 在荒漠和山丘地区可用驱避剂防蛉驱蛉。可用细孔蚊帐、纱门纱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