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引起,机体抵抗力多低下,预后较差。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与发病机理、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关系。本病发作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变可为炎症性、化脓性或肉芽肿性;病变性质可为感染性或过敏性;发病部位可从表浅的角质层直至深在的内脏、关节或脑组织,几乎无一处可以幸免;发病年龄从胎儿、新生儿、青壮年直至老年人,男女都可发病。因此临床表现复杂,但又无特异性,兹分述于后:
(一)感染性
1.皮肤念珠菌病
(1)皱褶糜烂:为界限清楚的潮红糜烂面,外围可有散在的丘疹或丘疱疹。镜检有菌丝和芽孢,培养为白念珠菌。肥胖多汗者易发,多见于乳房、会阴、肛口沟、指(趾)、腹股沟、脐窝等处。
(2)丘疹型:表现为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分散排列,边缘非常清楚,上覆一层薄鳞屑,查菌阳性。多见于肥胖儿童的颈背部或成人会阴和大腿两侧,常与红痱或擦烂皮炎并存。
(3)甲沟炎和甲病:甲沟红肿作痛,但不化脓,甲板生长不良,表面不平,但光泽不变,不同于一般甲癣,多见于水产工人、家庭主妇或亲水性工作者。少数病例念珠菌侵入甲板,指甲增厚变脆,失去光泽,类似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
(4)肉芽肿型 少数患者在皮肤病变基础上产生类似皮角样肉芽肿损害,但无明显免疫缺陷,儿童多见。
2.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1)鹅口疮:乳白色薄膜覆于口腔粘膜的一部或全部,如舌、上腭、两颊或口角,严重时可蔓延至食道,由白念珠菌菌丝组成,有时也可由白地霉等引起,间或表现为黑毛舌样,查菌阳性。婴儿和儿童鹅口疮常为原发,由饮食引起,而成人多为继发,常系消化道念珠菌病的局部表现,有时是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早期表现,应予重视。
(2)女阴阴道炎:正常妇女阴道可有念珠菌存在,根据我国调查(4708健康人),白念珠菌的检出率为4.63%;而住院病人(2991人)为13.57%;孕妇(2341人)为7.3%。念珠菌阴道炎类似鹅口疮,但伴有白色或黄色凝乳状分泌物,外阴受分泌物的不断刺激,可发生红肿甚至糜烂、发痒,有时与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的表现相似,检查有白念珠菌或热带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有时伴发阴道滴虫病,奇痒。通过性交,可传染给男方,引起念珠菌龟头炎或包皮龟头炎,包皮过长者易感染。
(3)角膜炎:角膜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穿孔失明。
(4)慢性皮肤粘膜型:开始表现可是鹅口疮、甲沟炎或皱褶糜烂,经久不愈,结痂增生,类似皮角,但很少引起内脏病变。患者多为儿童或青年人,多伴有多种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缺陷、发育不良。成人胸腺瘤患者亦可感染。
(5)消化道念珠菌病:一般多从上消化道开始,蔓延到食道、小肠甚至肛周。最早表现为鹅口疮,食道和胃肠道可表现为糜烂或溃疡。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甚至腹泻。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易并发,不及时医治,往往扩散至呼吸道、泌尿道甚至脑组织。
(6)支气管肺念珠菌病:可从口腔直接蔓延或通过血行散播,多数为继发性,很少原发。表现为支气管炎或肺炎,主要症状有咳嗽、低热,有时痰中带血,X线胸片无特异性。
3.系统性念珠菌病
(1)泌尿道念珠菌病:尿道插管可引起尿路原发性感染,但很少波及肾脏,女性比男性多见。肾脏感染多为继发性。通过血行播散,但很少影响膀胱。肾脏皮质和髓质可发生脓肿,严重时影响肾功能。患者感腰酸背痛、乏力。查菌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男性患者(健康人尿带菌率1.55%)在无尿道插管情况下,其重要性有时不亚于血培养。
(2)念珠菌心内膜炎:常见于心脏瓣膜病、静脉药瘾、接受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的患者,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心脏杂音、脾肿大等,与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很难区别。
(3)念珠菌脑膜炎:儿童比较多见,常继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经血循环或通过静脉插管引起。临床有脑膜刺激症,但视乳头水肿及颅压增高现象不明显,脑脊液细胞计数不高,糖稍低或正常,但蛋白升高。除白念珠菌外,热带、克柔和高里念珠菌也可引起。
(4)念珠菌败血症:在重症患者中,肠道念珠菌可进入血循环引起血行播散,最常引起肺或肾念珠菌病。患者可有畏寒发热,血培养阳性,特别在感染后24~48小时,但数日后转为阴性;如持续阳性,预后不佳。患者可并发内眼炎,两眼疼痛,视力模糊,眼底显示棉球状改变。致病菌多为白念珠菌,少数(25%)为热带念珠菌。临床上有时表现多系统病变,但血培养阴性(阳性期已过),尿阳性,可借以诊断为播散性念珠菌病。
(5)念珠菌菌血症:由于长时间静脉补液,尤其是超过20天者易引起念珠菌菌血症,血培养可以阳性,但24小时后转阴,症状较轻,可自愈,亦可恶化,视机体抵抗力而定。
(6)其他:如局灶性肝念珠菌病、骨和关节念珠菌病、念珠菌甲状腺炎、腹膜炎、前列腺炎等都有报告。
(二)过敏性 念珠菌毒素不但可以致病,而且可以致敏,引起从皮肤到内脏的过敏性反应。在皮肤上念珠菌疹可以表现湿疹、荨麻疹、环状红斑或丘疱疹甚至大疱。发生于消化道者类似胃炎或结肠过敏。发生于呼吸道时类似过敏性鼻炎或哮喘。还可以发生眼过敏,类似眼色素层炎。
【诊断说明】
(一)真菌学诊断 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孢有诊断意义。如只见芽孢,特别是在痰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属于正常带菌。无临床意义。菌丝的存在表示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沙保氏琼脂培养呈酵母菌样生长,移种米粉吐温琼脂,25℃,24小时;或血清,37℃3小时,如有顶端厚壁孢子或芽管形成,鉴定为白念珠菌。其他念珠菌需通过发酵和同化试验方能鉴定。病理组织检查可鉴定念珠菌,但不能确定菌种。
(二)免疫学诊断 深部念珠菌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缺乏,白细胞移动抑制指数(MI)>0.8;当疾病静止或好转时,LIF恢复正常,MI<0.8.因此,LIF的测定可作为疾病诊断、预后判断和疗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念珠菌素皮试对念珠菌疹诊断有参考价值。
(三)化学诊断 鉴于念珠菌孢壁主要由糖原、甘露聚糖等组成,后者水解后形成甘露糖,不断脱落形成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甘露糖浓度,从而可诊断深部念珠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败血症)患者,血清甘露糖浓度多大于800μg/ml;非播散性患者可在600~800μg/ml之间;正常人及非念珠菌感染患者则低于600μg/ml.此法特异性高,定量准确,而且标本用量少(每次只需0.2ml)。
(四)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同时存在诱发因素而查菌又阳性(指常规真菌检查)时,应考虑念珠菌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检查。成人出现鹅口疮标志着系深部念珠菌病的早期表现,不可忽视。
在鉴别诊断方面,临床上应首先与原发病鉴别;在组织病理上应与曲霉病鉴别,在真菌学上与其他酵母鉴别。
【治疗说明】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是预防皮肤念珠菌病的重要措施。预防深部念珠菌病首先应去除各种诱发因素,不断提高机体抵抗力。在必须较长期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情况下,可不定期口服氟康唑,每日100mg或制霉菌素(300万u/d)或酮康唑(0.2g/d),每次连服5~7日,借以预防念珠菌感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为重要。
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可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0.1~0.2/d)或制霉菌素或克霉唑(2~3g/d)。其他深部念珠菌病仍以口服或静滴氟康唑、二性霉素B和酮康唑为佳,可每1~2月检查白细胞和肝功能1次。皮肤念珠菌病应以局部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