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五条精品游览线之茅岩河、茅岩湖、九天洞

发布时间:2010-01-20 共6页


  土司制度始于南宋,嘉泰三年为以夷制夷,与五溪蛮中选择智勇威望者立为酋长,谓之土司王。土司设立要经过进朝廷批准,由皇帝授印。土司是政治、军事的合一体,享有世袭权。茅岗土司除严格的政治统治外,突出地实行军事控制。土司内男性全民皆兵,男孩从出生起就配以铁器同长,少年就练功习武,青年编入士兵,随时征调。土家兵打仗非常勇猛,每遇上皇上征调出征,总是丰功而归。茅岗覃氏土司最有影响的是第三世--覃后王,他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从小练出一身好武艺,广交朋友,行侠仗义,曾任慈姑州安抚使、湖广理问(法官),后联络十八洞蛮起兵反元。朱元璋称帝后,对蛮人异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引起覃后不满,他自征税赋,扩充兵力,抗击明军,一年之内兵力达到10万余人,威震大明。朱元璋多次派兵征剿,未能得逞。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杨景、周德兴统兵几十万,限期征平。两军在张家界的百仗峡展开数十次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覃后退守茅岗七年寨,杨景、周德兴分兵夹击,包围七年寨,覃后凭险固守,明军无法取胜。周德兴施反间计,覃后被女婿朱思济出卖遭擒。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六月六日,覃后在南京被朱元璋凌迟处死。

(晾衣篙)请大家仰望右边悬崖,那里有一个小石窟,里面斜放着一根酒杯粗细、长约3米的深褐色杆子,民间传说这是覃后用过的枪,当地人都叫它覃后枪。覃后臂力过人,武功超群,多次用它打败官军,覃后被害后,部下将枪放置这里,用来威镇茅岗,永保土民安宁。又说是覃后与军官作战退守洞中用过的晾篙。究竟是枪是篙,属铁属木,至今不得而知。是铁应该锈蚀,是木更要腐烂,风风雨雨600年,它一直插在这悬崖绝壁上,不烂不腐,成了一个谜。

  前几年开发旅游,七年寨几个村民下决心弄清六百年的古谜。他们从悬崖上缒绳而下,一位农民刚接近石窟,突然石壁上崩下来一块石头,险些击中头部,接着突然下起冰雹来,吓得他们匆匆而逃。也许这是偶然,但事情本身是千真万确的。后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以及中央电视台来茅岩湖拍片,用高倍望远镜也没瞧出个名堂来,只好望杆兴叹,让它永远是谜了。朋友们,通过您的观察与分析,您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来呢?

(覃后灶)请大家往这边看:那是一座天然自生石桥,拱高约50米,长约40米,宽约30米,但古人不叫它桥,而传说是覃后起义时为部队煮饭的锅灶。如果到上面看看,就会发现“桥”后面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圆形洼地,酷似灶膛,桥洞便是灶门。灶膛后绝壁上有3个大溶洞通向外面,如同烟囱,这简直是大自然的人性化杰作。你也许会问,这么大的灶,锅在哪里呢?有灶无锅,如何炒菜煮饭?别担心,锅肯定是有的,不过要到离这里10多公里以外的锅坑去看,那是一口可载入吉尼斯纪录的超级大锅。

(擦耳沟)这便是擦耳沟。因为溪沟太窄,人行沟内,两壁擦耳,当地土民就叫了这么个实打实的名字。擦耳沟全长约3公里,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而断裂的结果。这种自然奇观,在众多“一线天”景观中是很罕见的。

(双虎守寨)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远望,紧靠前面的七年寨,两边山梁隔河相伴,形状大小相差无几,恰似两只卧虎守住茅岩河的水道。说来也巧,民间传说与土家族崇拜老虎,不谋而合。实际上,两座山头曾经是覃后设置炮台的关卡,当年明朝将领周德兴进攻七年寨,屡攻不克,就与这两只“老虎”顽强抵抗有关。

(七年寨)前面我多次提到的七年寨已近在眼前了,这是元末明初古战场,因覃后王率将士与明军抗战七年而得名。七年寨是覃后老家,一面临水,三面悬崖,唯有一个卡门可作通道出入,地形十分险要。崖顶较平缓,大小山包星罗棋布,有数百亩稻田夹杂其间。寨西北隔大野溪是月驾山,站在两边崖顶可以交谈,如要靠拢得绕道走半日功夫。覃后当年带领几千将士在这里负险抗明时,曾用竹缆架设飞桥连通七年寨与月驾山,以便进退。洪武五年,明将周德兴、杨景包围七年寨,屡攻不下,施反间计诱骗覃后下山而被擒,明军乘机破寨。守将罗飞、覃仁等奋力杀过飞桥逃往桑植;覃元、覃义等人从覃后洞逃往沅陵;土家著名将领八古皮跳大野溪壮烈牺牲。七年寨这块隐于武陵深山的弹丸之地,演绎了一部土家先民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统治的悲壮历史。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古战场的遗迹,古城墙的残壁。

  今人田奇富先生有《古寨雄关》诗题七年寨:

     乱石森森剑气寒,当年铁甲踏烽烟。
     藤桥挂断飞桥谷,御驾征开贺驾船。
     三面峭壁盘古寨,一方秀水护雄关。
     流泉泪洒悲王业,遍地黄花战迹残。

(覃后炮台)请大家看,左边的陡峭石壁上有个洞,叫覃后洞,靠下侧那石头城垛,就是覃后炮台,高约7米,宽3米,环三面设炮眼,置箭垛。炮台将过往船只与对面大野溪的山径小路,都控制在火炮弩箭射程以内,而那个溶洞就是地下运输通道,进退自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难逾之势。

(茅岩寨)这里是茅岗古寨遗址,宋、元时期是土司著名商埠。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1786年),寨后面月驾山发生了山体滑坡。传说滑坡前几天,寨子里成批老鼠上街结队“流行”,空中老鸦日夜啼哭,山林中野兽成群结队,窜进寨中哀鸣;一位老人肩扛一长竹篙,一上一下反复呼叫:“搬篙哟搬篙”,人们只当是疯子,乃至城毁人亡之时,才悟出这是仙人隐语,“搬篙”就是“搬高”,警示寨民往上游搬,可惜无人识破。从此一个数千人口的古寨,一夜间埋葬在澧水,有刘氏一家一百零八口,只漏掉一人,其余全部罹难。河水受阻,千万高峡平湖,水漫桑植城脚,交通动脉中断108年之久。由于航道阻塞,“舟行至此,必雇人挑,越数里,另雇他船,乃得行。”茅岩寨再度兴起。时有童谣流传:“若要茅岩开,除非老龙来。”时隔108年,桑植县令龙启涛发起开凿。历三年大功告成,应了昔日民谣,疏通茅岩,非老龙(龙启涛)莫属。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