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发布时间:2016-08-23 共3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把(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统一起来 
D.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统一起来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有(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物质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关系 
E.社会的物质活动决定社会的精神活动 

33.在社会生活中,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 
A.新事物在时间上是新出现的 
B.新事物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 
C.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E.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4.下列选项中,比喻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生动具体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地理环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E.国家机构 

3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现代社会 

39.下列各项属于交往的社会作用的有( ) 
A.交往是社会制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B.交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交往可以推动社会关系的变更和改善 
D.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E.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40.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7分) 
42.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7分) 
4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6分) 
44.简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并说明内因外因关系的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46.说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47.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及这种反作用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关系。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