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用人单位自身怎样进行安全评价?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3页

  
    2.划分作业活动 
    评价过程中为减少遗漏环节,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划分,并收集和登记必要的信息。作业活动除了包括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还必须包括不常见的、临时性的活动,例如:维修、异常处理等活动。作业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用人单位厂房内外的各作业地点(场所); 
    (2)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 
    (3)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 
    (4)确定的任务(如驾驶)。 
    一个用人单位通常有多种作业活动,对作业活动划分的总要求是: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粗,如包含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细,如每个作业步骤都作为单个作业活动。任务类似、设备类似、工艺基本相同,且在同一车间内的作业活动可以统一考虑,例如:机械加工车间不同冲压作业可以统一划分为冲压加工作业、模具调换作业、冲压设备维修作业。 
    各评价小组人员应在仔细分析研究本部门(车间)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列出本部门(车间)的作业活动类型。 
    3.作业活动信息要求 
    各项作业活动所需信息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作业场所; 
    (2)通常(偶然)执行此任务的人员; 
    (3)受到此项工作影响的其他人员(如访问者、承包方人员、公众); 
    (4)已接受此任务的人员的培训; 
    (5)为此任务准备好的书面工作制度和(或)持证上岗程序; 
    (6)可能使用的装置和机械; 
    (7)可能使用的电手动工具; 
    (8)原材料须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9)所用的服务(如压缩空气); 
    (10)工作期间所用到或所遇到的物质; 
    (11)所用到或所遇到的物理形态的物质(如烟气、气体、蒸汽、液体、粉尘、粉末、固体); 
    (12)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装置和机械、所用到的或所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包括作业规程); 
    (13)现有的控制措施; 
    (14)过去发生过的危害性事件、事故和疾病的信息。 
    各评价小组人员应针对本部门(车间)的各项作业活动,通过现场实际调查或与现场作业人员访谈,了解各项作业活动的有关信息,并填写《作业活动信息表》。 
    4.危害辨识 
    根据作业活动信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找出各项作业活动中的潜在危害性事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件)。较好的做法是在对各项作业活动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各项作业活动中的主要事故类型,分析可能导致这些事故的危害性事件,并对造成这些危害性事件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场实际的控制措施,提出应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控制或减少危害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控制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害辨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 
    (1)从危险物质入手,考虑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火灾、爆炸、中毒、灼伤、冻伤等); 
    (2)从机械设备、机动车辆、手动工具入手,考虑会对人或物产生什么危害; 
    (3)对物理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电、噪声、振动、电磁辐射、运动物(抛射物、飞溅物、堆料垛滑动等)、粉尘与气溶胶等; 
    (4)对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作业空间狭窄、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气温过低、高温高湿、地面打滑等; 
    (5)有无生物性危害,如致病微生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 
    (6)从心理、生理因素分析,包括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在对导致危害性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可以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缺陷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