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5页


第2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纳克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3: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1.均衡增长:各部门均衡发展,多部门平衡投资,进而达到平衡增长。
    2.非均衡增长: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第27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三方面:⑴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⑵农村意识、行为方式转为城市意识、行为方式的过程;⑶城市市民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2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考虑到社会分层的概念,以及它的划分标准,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从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6: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二战后社会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面临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组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旨在促进让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社会隔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会的分化与发展。
    按照层次体系将个人组织为阶级或阶层被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一般可以被看成一个充满价值的社会分化形式,其中个人和群体从高到低排成序级。社会分层体系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分层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社会分层是社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分层与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机遇、居住地等有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29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人文生态学研究的是人和机构组织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尤其注重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7:人文生态学;
    人文生态学所研究的是人和机构组织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尤其注重研究城市中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
    1.集中和分散
    2.聚集和离散
    3.隔离
    4.侵入与演替


第30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8: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把城市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从环境科学角度探索城市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最佳环境质量。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