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5页


第6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最小需要量法是1960年厄尔曼和达西提出的划分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它和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的不同点在于:一是他们认为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的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个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二是把城市分成规模组,分别找出每一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以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一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把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10: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英国奥隆索1921年的分类。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方法:美国哈里斯1943年美国城市职能分类。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显然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他将美国的城市分成 10类,其中八类规定数量指标。指标包括二部分: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
    3.统计分析方法:以美国纳尔逊的分类法为代表的城市职能分类,分类建立在较为客观、严密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阿历克山德逊明确提出职能分类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扣除了服务(非基本)部分后,在形成(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论上更为完善一些。与纳尔逊相比,判断主导职能的标准较低,但部门分类较细。
    5.多变量分析法:采用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不限于城市经济职能分析,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广义的城市综合特征的分类,比传统分类法更综合、内容更丰富。
    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进步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分基本/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6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CBD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心圆模式” 中提出的。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22:城市中心商务区;
    CBD最早由美国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的“同心圆模式”中提出的,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处,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各国城市中心商务用地的划分是不同的,但一般将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指数比率(CBI)3项指标综合使用,来界定CBD。通常CBHI>1,CBII>50%,后来戴维斯认为CBI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
    中心商务区第一圈一般是零售业集中区,以大型百货商场和高档购物商店为主;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底层为金融业,高层为办公机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


第6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都是由德
国学者率先提出的。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3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系统;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系统。

第64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任何社会现象内部都包含有多种因素,或称变量。这些因素或变量之间或者无直接关系或者有直接关系。在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为消长关系的情况下,如果依存关系是固定的、有规律的,而且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值是固定的,这种关系称为函数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具体关系值
是不固定的,这种关系称为相关关系,反映这种相关关系的统计量为相关系数。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65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类为中心,人类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积极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其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所做出的决策,因而它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人工选择的正反馈为主”。而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3: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统的组成成分、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系统的功能、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等方面。
    2.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的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变化规律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对人类自身有较大影响。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产者数量少。
    4.开放性:对外部系统有依赖性、辐射性及开放层次性。
    5.高“质量”性:其构成要素的空间的集中性与其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性。
    6.复杂性: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系统及功能高度综合的系统。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维持,破坏了一定的自然调节机能,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营养关系倒置是不稳定系统。


第6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第一层次的开放具有内部性,范围较小;第二层次的开放规模、强度要大于第一层次,但仍具有某些单向性的痕迹;第三层次的开放则具有高强度、双向性及普遍性的特征。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3: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统的组成成分、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系统的功能、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等方面。
    2.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的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变化规律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对人类自身有较大影响。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产者数量少。
    4.开放性:对外部系统有依赖性、辐射性及开放层次性。
    5.高“质量”性:其构成要素的空间的集中性与其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性。
    6.复杂性: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系统及功能高度综合的系统。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维持,破坏了一定的自然调节机能,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营养关系倒置是不稳定系统。


第6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途径都发生改变,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和水平,以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责任。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3: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统的组成成分、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系统的功能、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等方面。
    2.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的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变化规律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对人类自身有较大影响。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产者数量少。
    4.开放性:对外部系统有依赖性、辐射性及开放层次性。
    5.高“质量”性:其构成要素的空间的集中性与其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性。
    6.复杂性: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系统及功能高度综合的系统。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维持,破坏了一定的自然调节机能,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营养关系倒置是不稳定系统。


第6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包括选项ABD及以下三项: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缺乏循环;物质循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4: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1.生产功能:生物生产、非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大功能类群顺序流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一次流过,不能循环逆转;能量沿生产者、消费者顺序逐级减少。
    能源结构是反映国家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3.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物质流缺乏循环,物质循环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4.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即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之间的流动。


第6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由于水体中氮、磷、钾、碳增多,使藻类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形成“富营养化”污染。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7: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
    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
    3.强化水污染治理;
    4.排水系统的体制规划;
    5.水域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6.饮用水的污染去除;
    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


第70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ABCE。由于土地较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各国土地交易市场和使用方式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预,差别只在于政府干预的程度不同。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6:对土地市场的干预;
    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修正市场的失败,避免因土地市场行为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公共利益或带来消极的外部效应,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遏制市场不公平竞争和由于市场投机性带来的土地配置失误。提高土地公有比例、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各种税收政策等是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通常手段。
    我国目前以市场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土地出让、缴纳土地使用费、合作经营等方式。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