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15页


第5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有水的管道与土壤冰冻深度决定了深埋与浅埋。如:给水、排水、煤气管道属于深埋类,热力、电信、电力电缆属于浅埋一类。


考点:
第九章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考点7:相关技术规定及术语;
    1.管线水平净距:平行方向敷设的相邻两管线外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2.管线垂直净距:两条管线上下交叉敷设时,从上面管道外壁最低点到下面管道外壁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3.管线埋设深度: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距离。
    4.管线覆土深度:地面到管道顶(外壁)的距离。
    5.同一类别管线:相同专业,同一功能工程管线。
    6.不同类别管线: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工程管线。
    7.专项管沟:敷设同一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8.综合管沟:不同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第5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当挡土墙高度超过6.0m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能小于1.0m,有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1.5m左右高度退台。


考点:
第十章  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     ☆☆☆考点10:土石方与防护工程;
    土石方平衡应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联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施。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等于0.5;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5~1.0。挡土墙高度宜为1.5~3.0米,超过6.0m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0m;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从1.5m左右高度退台。


第5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数字通讯、遥感为代表。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1: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绘图,即CAD;
    2.利用遥感信息调查土地使用、建筑类型、调查水体、大气环境质量、调查固体废弃物、道路交通等;
    3.以数学方法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分析、预测、模拟城市交通;
    4.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统计、预测、评价等定量分析;
    5.城市建设申请、审批日常业务的办公自动化;
    6.建立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为规划的有关机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


第5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遥感技术是建立在物体电磁波辐射理论基础上的,在遥感应用时,常将电磁辐射的连续能谱划分为各种波长带或光谱段。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1: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技术就是利用运载工具,携带各种遥感仪器,远距离、无接触地测探地面景物电磁波特性的一种方法。它的物理基础是地表物质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辐射。接收反射、辐射电磁波的仪器称为传感器。


第5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同心圆城市理论是B·W·伯吉斯提出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型。这类城市以不同用途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成圆形区域为特征。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3:城市土地使用的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圆土地使用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CBD、商业区、低收入住宅区、中等收入住宅区、高收入住宅区。
    霍伊特的放射扇形模式:是企业及个人决策的产物。
    哈里斯和乌曼的城市土利用的多核心模式:不排斥同心圆模式。


第5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在土地的权属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做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扰的权利。土地使用权也称使用经营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的使用权利。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4:城市土地的产权;
    土地产权是反映土地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影响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有关,基本形式分为: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让。


第5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在实行利改税以前,城市败政的主要收入是城市地方工商企业上交的利润。在实行利改税后,税收收入是城市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形式。


考点:
第五章  城市公共经济问题   ☆☆☆☆考点5: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是政府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来影响经济生活的一种手段,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等等。
    财政的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归纳为分配、调节、监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还具有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增长。
    城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规费收入、债务收入。
    城市财政支出:市政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事务支出、生产支出、生活支出、管理支出。


第58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其《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指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不是产值的绝对水平,也不是人均的产值,也不是资本存量的增长,而是经济中制造业部门的若干产业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考点:
第六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 ☆☆☆☆☆考点2:经济增长;
    1.定义: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量。
    经济发展的含义广泛,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除了收入的提高外,还应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农业比重的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货币表示的,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或其价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指标,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增加而增长。
    2.经济发展程度,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通常是通过工业化的测度来评价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序。主要理论有:霍夫曼定理、工业发展阶段论、产业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演进论、罗斯托的“起飞论”。
    3.经济增长机制,城市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一样,表现为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三个方面。包括两个方面理论:需求指向理论、供给基础理论。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二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路径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经济体制。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经济增长的路径方面,经济高度聚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产业形态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完成由资本推动向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5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划分工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农业经济阶段,该比重小于20%;在工业初兴阶段,该比重为20%~40%;在工业加速阶段,该比重大于40%。


考点:
第六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 ☆☆☆☆☆考点2:经济增长;
    1.定义: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量。
    经济发展的含义广泛,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除了收入的提高外,还应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农业比重的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货币表示的,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或其价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指标,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增加而增长。
    2.经济发展程度,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通常是通过工业化的测度来评价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序。主要理论有:霍夫曼定理、工业发展阶段论、产业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演进论、罗斯托的“起飞论”。
    3.经济增长机制,城市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一样,表现为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三个方面。包括两个方面理论:需求指向理论、供给基础理论。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二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路径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经济体制。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经济增长的路径方面,经济高度聚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产业形态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完成由资本推动向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60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少学者认为,如果说克里斯塔勒是城市系统研究的理论家、奠基人,那么,贝里就是城市系统研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3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系统;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系统。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