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高考辅导直通车高考文综访谈文字实录

发布时间:2009-07-11 共5页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们的徐老师给我们的考生做了一个总体的把握,相信我们的考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对徐老师的复习指导进行复习,欢迎网友继续提问和关注,接下来由我们的韩校韩老师给大家讲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

    韩校:不管现在同学们的学生程度是怎么样的,现在的复习要回归到基础,回归到教材,所以现在复习第一要有一个提纲,这个提纲实际上在我们的考试大纲当中、考试范围本身就是一个提纲,但是这个考试范围的提纲有点零碎,同学们在把握的过程当中呢有点枯燥,但是它是我们现在历史复习界定的范围,那么把这个提纲我们可以稍微变换一下,变换成一个“题纲”,此“提纲”非比“题纲”,这个“提纲”是问题的“题”,我们依据考试党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在这里边它是一个标题范围,每一块每一块,比如秦朝这一块,那么在这秦朝一块里边,他比较重要的内容,比如君主专制,重要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么一个集权范围,那么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就是数上你们学过和背过的,那么这个时候变成一个题,就是秦朝建立君主专职的集权有哪些?样就把考试当中重要的提纲转换成一个题,那么这些题就是一个题纲了,这是题纲。第二,在这个题纲的基础之上要会提炼。

    我们以前的学习都是知识输入,也就是同学们说我知道的越多越好,我记住的越多越好。但是现在呢,我们要练什么?要练知识输出,决定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输入和知识占有量,而在答卷的过程当中你知识输出多少,知识输出和知识输入的程序,他的顺序不一样,所以第二步提炼,提炼呢也就是按照答题的方式,来对你所输入的知识进行提炼。

    我们记得是平面输入,我们很的大段大段的背,背了以后我们输出的时候,写的时候不要进行提炼了,要分点,要抓核心内容嘛,那么好,现在我们在题的基础之上,对题纲所列的问题进行这种方式的提炼,这个提炼啊,按照教材的顺序,首先有句的提炼,句的提炼是什么呢?减少句子量,一句话实际上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你听说一句话表达三个意思吗?那么在大这个意思当中可能就集中在这句话当中的一个词上,那么你把这个词提炼出来,或者画出来,比如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清分子,现在你说很容易了,因为你背了很多次了,那么你现在要说简单的提炼,简单的记忆,那么提炼词就是农民反清,那“空前绝后”、“轰轰烈烈”这些东西去掉。那么段的提炼,甚至是历史事件的提炼,那么我们在题纲的基础之上把每一道题进行提炼,这种提炼根据同学的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一年多的学习,完全自己可以做到,比如我们具备唐朝的农业发展表现。三段,很多啊,第一,土地面积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放火烧山、违规造田,虽然对环境有所破坏,但是产量增加了,主要在长江以南,那么长江以南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这是以前我们平面输入链背的东西,那么现在你再回归教材用不着这样去背了。

    你去归纳或者是感受它的中心意思、本质词,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一段,用一个词就是增加,什么增加了?耕地面积增加了,耕地面积产量增加了,那么耕地面积怎么增加?放火烧山、违规造田,那么增加在什么地方?长江以南,所以经济中心南移,我把这一段一二百个字,最后提炼一个词,就是“增加”,那么这样的话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也一样,也可以这样。

    所以现在我们看书、回归教材,在有题纲的前提下,对每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提炼,我们的口号是“宁记一句不记一段话”“宁记一个词不背一段话。”所以在提炼的基础之上要提升。

    提升什么?提升实际上就是在提炼的基础之上,对你所记忆的内容,复习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个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升华,是一种对规律内在的认识,说这个我能做到吗?这个当然能做到,很好做到。我们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提纲,每个提纲,每个题我们进行提炼,那么你会发现,题与题之间,题纲的知识点有一些内在的联系,比如辛亥革命,这是一个很大的阶段,那么辛亥革命我掌握什么呀?辛亥革命我们掌握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约法,帝国主义干涉,窃取革命果实,最后革命是胜利了。这么多内容,怎么去提升呢?我们刚才说的标题实际上是考纲的范围,这是一个题纲。那么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提炼的题纲,那么这个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进行提升,形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能力是什么?这些内容按照发展来讲,实际上是三部分,一部分准备辛亥革命,一部分正在辛亥革命,一部分辛亥革命已经失败了。那么这个就是一种提升,准备革命、正在革命、革命已失败。这个整体把握了,就把握这三句话有什么用啊?准备革命、正在革命、革命造反啊,那就有组织,组织什么?同盟会呀,纲领是什么?三民主义呀,正在革命高潮啊,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治、革命已失败、帝国主义干涉,最后辛亥革命只剩下了重大意义了。通过内在联系,把一个阶段,我们的特征就把握住了,进行一个提升,以上都围绕着基础知识回归教材。

    题纲、提炼、提升,这还是属于知识输入,那么知识输出到最后要把它用上,那么用上和怎么用还有一个问题,那么用上,知道我把知识能调动起来,在考试的时候调动起来,对应上,这是一种应用,应用是要讲求质量和效率的,说我反复想,我早晚能想起来,最后慢慢用早晚能用上,考试的时候是对一个熟练度的考察,所以我们现在在题纲、提炼、提升的过程当中要提速,提速要快速应用、快速反应,那么怎么提速呢?就涉及到一个解题方法的问题,同学们自己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历史一定有自己的解题方法,那么这个解题方法我明白、会用与熟练用是两回事,比如我教你游泳,我们分解动作,在黑配说做PBT,一步一步解,你明白了,然后你游泳了,掉河里就完了。

    你自己掌握方法,掌握了以后一定要在最后的时候对方法的模式进行反复训练,无论什么样的题,我们借用一句话:只要有路就不怕远,只要有方法就不怕题难,只要有解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拿过来以后,你运用的非常熟的情况下,你才可能迅速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成卷面上你所答的答案,最后转换成分数。

    所以基础知识根据我们的题纲、提炼、提升这三步,我们来掌握,实际上它有一个范围变窄、内容变熟的过程,它的宗旨、核心是变熟、生的变熟、熟的变精,所以现在水平的提高不是知识面的扩展,和深度加深,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熟能生巧,巧了以后才能够提速,这是目前复习我们对基础知识如何做的一个方向。

    不要做新题了,也不要到处找了,我去找热点,最后把热点变成空中楼阁,或者让热点喧宾夺主,这都不是我们现在复习历史的好办法。刚才讲的呢题纲、提炼、提升、提速,实际上历史对我们来讲,最大的问题是记忆问题。其次是理解问题,最后才是运用问题,那么记忆问题,我们来考虑一下,记忆问题是什么,我们刚开始背历史的时候,刚开始学历史的时候,我们怎么记?我们一偏一偏记,我们一段一段记,我们翻开书看,合上书认为我都记下来就好了,现在再翻开教材,能看再合上,背不下来了,然后否定自己:坏了,我什么都不会了。不是,现在复习教材和你学习的时候背书从性质是本身就不一样,那个时候是打基础,现在不要要求自己像那个时候一样把五本书都背下来,不是,现在必须归纳,记忆对同学们来讲,我知道了,我记住了这都不是记忆的关键,记忆的关键是能想起来,能想起来,我课上听了,笔记记了,书上有,看了、做了,最后考试忘了,就全忘了。

    那么能想起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事,在记忆上是把我们以前背的东西,通过我们的方法能把它想起来,想起来是关键,考试的时候是关键,知识输出你答题处理的东西是决定你命运的,而没有看你那么里到底有多少东西,说我分没他高但是我比他知识多,这个没用。那么我们现在在你遗憾的基础上走半步,这个半步就是怎么能想起来,如果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就会对以前的东西进行整理了,那么这样整理的话,那么你就是既提升了也提速了。可以说是印象深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教材同学们都背过,说日本统治者在沦陷区的野蛮统治当中很枯燥,我们是掠夺土地粮食、掠夺我国的经济资源,现在这个持续以前背过,现在提炼出来你再背可能还记不住,现在我换一下,我们把掠夺换成抢,我们抢什么?不是我们抢啊,日本统治者沦陷区抢什么?抢我们的劳动资源、最后抢银行,如果我不管你的时候,过两天我再问你的时候,你肯定说抢银行,为什么抢银行?印象深,为什么印象深啊,可能抢银行印象深,那么再抢什么?抢劳动力、抢粮食、抢经济。你有这样一个记忆,这样的内容就是你的检索路径,知识要能想起来就有一个检索路径,自己归纳、自己理解深刻的地方,然后在界定的内容之内,一点一点倒出来,这就是你想起来了,那么你想起来的程序,回过头来你输入的程序、记和背的程序,把两个程序在原则上合二为一,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

    第一种我补,我不知道自己会什么,我更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反正文科嘛,我都会点,然后我补,不睡觉、请家教找名师补,这种补的方式可能提高了一二分,但是还有一种方法,你不用补也许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什么分子呢?就是你现在的知识储备就是这些,实际上你得到的分数总是比你的知识储备要低一点,低多少?基本上低20%,换句话说,我知道的要比我答出来的多,少多少?少20%,这就是你头脑里的,不用去补,这就是你的,那么通过自己的已有的知识有一个方向性,我把生的变熟,熟的变精,我提速,我对自己的知识输出过程当中采取提速的方式,那么在考试的时候,我可能多答出10%,那么可能有10%答不出来,那么这样的话,100分你就多答10分,就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

    这个就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是目前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于历史记忆来讲,就是想起来,那么就去构建能够让自己想起来的检索路径,那么我们考试要理解,什么叫理解?我们历史上的理解就是不能用书上的原话大段大段的背出来,但是你能够提炼它的含义,能够感受它的本质词,而且现在做题,尤其是选择题你可以做对,那你就理解了,那你明白了,理解了,不要求你大段大段的复述书上的原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明白了,现在怕的是什么?就是书上的我都会了,但是写不出来。所以现在就变成一个机械学习了,现在的学习就是要达到一个理解运用的阶段,那么老师我按照你的说了,我理解了,我明白了,万一真的考试,就你说的那个,什么农业、农业表现就一个增加,万一真的考试,我说一个增加可以吗?当然不能这么些了,那就涉及到一个应用的问题,说我们现在看书,我们提升了,提速了,提炼了,然后我背的少了,那么我用的时候怎么用啊?抛开方法,你单纯的对知识运用的时候,如果需要这个知识起个名,叫你所感受的本质词还原法,刚才我们说唐朝农业的表现,我们的感受词是增加,那么好,如果真的考你表述的“增加”,实际上考你到底农业的增加表示什么?你把“增加”写在草纸上,然后用增加造句,围绕着你要表达的意思,耕地面积增加了,耕地面积怎么增加了?放火烧山,违规造田。那么出现在哪?哪增加了?南方,这样怎么就可以表达出来了,而且你发现,你本来背过这段,然后提炼出来,用这个词在运用的时候用增加,你在还原的时候你发现你说的话和书上的话差距不大。语文是工具学科,你必须把语文当成工具来用,为什么真正到语言的时候你拼命讲书上的原话呢?这是一种机械运动,所以这叫本质还原。所以,目前由于还有30、40天就高考了,在紧迫的时间下,第一范围不扩大,第二内容不加深,在这个范围之内,我刚才给大家的建议是,提纲、提炼、提升、提速,记忆的关键是能想起来,理解的关键是能明白,运用的关键是能把中心词还原。

    如果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去做,目前这个阶段,对于自己知识储备、能力运用应该有一个相关的提高,把自己的技术性丢分减少到最低点,同时熟练度化解题模式,那么提高十分没有问题。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