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5页
以往由于人们尚未形成对社会结构变迁的自觉意识,因而不能以对社会结构变迁的考察微观地透视社会以历史转折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古代,人们的活动过多地受到自然节律的调控,人的能动自觉作用还没有凸现出来,缓慢的历史节奏使得人们难以发现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运作。自然节律交替变化使他们感到社会结构变迁就是随着昼夜或季节更替的一种简单的循环。如在《易经》中,古代学者认为有限并重复出现的事物构成要素"组成的不同结构"是"首尾相接的圆圈","结构流转和形式变化的无穷"决定了"事物种类的无穷","一切新事物都是在这种循环结构的变动中产生"[8](P23)。中国封建时代严格说来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人们在血缘家庭的形式下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被限定在"纲常"伦理规范之内,历史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之"正"与"斜",社会结构变迁等于思想着重强调,社会发展问题被经院哲学地排斥在"天理即道德"的抽象论证之外。柏拉图虽然认为社会是由人的需要构成的功能互补的整体,但社会结构变迁在他那里不过是一种"理念"。孟子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固定不变的社会分层观念;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社会由"农民"、"工匠"、"商人"、"佣工"、"武士"、"祭司"、"富人"、"行政人员"和"司法人员"9部分人构成的不变的社会结构;孔德关于"神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的社会发展观,等等,都没有意识到实践这个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近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试图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方式实现其"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理想,将社会结构变迁把握在一种理性观念之中。孟德斯鸠从法的演变说明人类社会的演变,这个看法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关于社会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模式。这种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还是一种外在的观念。
"我们对于时间的自觉性则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促使我们寻找标志新的社会意识出现的某些象征性的时刻。"[9](P378)由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是历史时间的变化,因此我们要从历史时间本身入手探究社会结构变迁问题。历史时间是一种内在于历史过程的质性范畴,它是由历史过程中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状态转换所规定的。鉴于历史存在着不为外在时空所分割的内在质性,证明历史时间只有"此刻"一种"度量";同时,由于相互作用随机地发生于无始无序的无限的状态中。历史时间变化主要呈现着以下几种形态:道德,历史时间的变化是内在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以质性转变为特征的,它表现事物在过程性中不断被赋予新质,所发生的变化是诸因素交互作用中因素本身及其作用形态的变化,因而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事物之内,变化也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内在的作用。其次,历史时间的变化是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历史时间的变化总是以历史发展再现出新的向度为标志。新的向度意味着历史过程中处于相互作用状态的诸要素被重新选择,其存在方式被重新构造。从而,社会结构变迁在历史时间的变化中发生,而历史时间的流变则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的。
二、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马恩曾把历史发展的轨迹概括为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1](P88)世界历史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时间尺度,因为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正是在这个尺度上投射着其发展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水平。当代人类活动日益呈现着整体行动的显著特征,社会结构变迁日益明显地呈现着向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发展的态势,并以此衡量任何一个民族中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一)经济全球化定位民族生产方式
马克思曾说,在机器大工业和国际贸易面前,一切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从狭隘的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经济全球化定位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生产方式,使民族的经济以其独特的形态纳入到全球经济总格局之中,按照"一统"的模态重构本民族的经济结构。民族经的前途在于突破地域性的局限实现向世界经济的跨跃,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于其包容着民族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世界经济大潮正在推动各民族经济迈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经济历史地以其独特的形态纳入到全球经济总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力与交往方式呈现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统一,开放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本存在于民族内部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由此越出民族的界限而在开放的世界系统内运作。一国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方式的变革既取决于本国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又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全球化引发和驱动的普遍交往实践"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1](P86)一个民族内部的结构性变革不仅决于本民族的生产力发展,而且取决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和交往发展状况。在全球化条件下商品、资金、科技、人才等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要求各民族必须遵守国际交往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是人类关注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交往实践得以继续扩展的条件。因此,只有具备各民族和世界的双重视野,在顺应全球化历史潮流的同时,坚持历史主体选择性原则,才能在世界性的交往中把握本民族历史嬗变之契机。民族经济的发展既要在宏观上着眼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又要在微观上立足于这种趋势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使民族经济以自己的特色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体系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