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共5页
(二)政治多极化推动政府组织与政治理念变革
政治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水平反映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近代,在世界政治格局结构性变迁的整合中,中国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和国内民主革命浪潮的两面夹击之下土崩瓦解,世界上其他一些民族也在经历相似的过程之后为世界政治格局所整合。政治文明现代化作为全球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测度一个国家或社会向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融入度"的一项指标。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东进,打断了东亚各国政治上封闭式独立发展的历史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启了亚洲国家政治自主抉择发展的新纪元。经过明治维新,在变革传统的基础上完成了制度体制层面的转轨之后,日本便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崛起,成为与西方列强相匹敌的现代化工业强国。但由于明治维新保存了天皇制军国主义传统,结果军事扩张毁掉了日本早期的现代化成果。二战之后,经过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扫除了经济方面的地主制、政治方面的天皇专权制、社会方面的父权家长制、思想方面的天皇神化等封建因素,最终完成了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革命任务,从而为日本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全球化的政治实践也正在成为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实践逐渐迈出了自主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努力革除政经不分、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等体制性弊端,逐渐改革重人治、轻法制的人治政治体系,逐渐改变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0](P31)
(三)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传统在"断裂"中激变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是以该民族在文化的实践活动为土壤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地域特征。在全球化时代,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走出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向世界文化开放。这种开放使民族文化始终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外来文化,人们往往陷入"两难"困境: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以维护民族性特色,只能因循传统轨道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听任多元文化交融又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导致传统"断裂"、民族性失落。事实上,文化并非完全主观选择,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在交融中发展、在传统的"断裂"中激变,乃是文化发展之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毋须忧虑所谓"民族性"的失落。真正的民族性是不会失落的,失落的只能是民族的"劣根性"。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向世界的民族本质上是走向世界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走向世界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挑战,因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文化多元发展的状态,使得每一种文化必须既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内容又保持民族特色,而能够获得世界文化之殊荣的只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一方面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文化全球化融合的进程中获得了不断更新发展的机遇。处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状态中的中国文化在同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传统观念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平等发展的环境中受到巨大冲击。这种状态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它使得原本应以历时的形态依次出现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的嬗变和演进,由于中国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之中而转化为共时性的存在状态"。[11](P122)在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各民族共同汇成的全球化浪潮中,不仅存在着工业文明精神与农业文明精神、现代性文化精神与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而且还面临着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能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这些矛盾和挑战,需要各民族国家的共同合作才能予以解决,从而凸现了当代实践活动的世界性,凸现了当代实践主体的人类性。
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社会结构变迁解读
(一)社会发展主体由抽象的"人民群众"到具体社会阶层的发现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一原理的表现形态则是具体而丰富的。社会发展往往是通过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具体的有异域性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则被具体化对历史前进承担着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当代中国正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才得以发现自己时代的社会发展主体。这个主体分布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在这一社会结构变迁急剧发生的时代,他们被分化为不同的阶层。
社会阶层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概念,是在社会变迁中分化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阶层是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同而发生分化的标志,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社会阶层的本质是指其活动状态颁布在特定历史时间阶段的群体,他们以自己的特定的历史活动以自己的生活风貌构造着历史的外观,表现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社会阶层的发现,丰富了历史发展主体的内涵,使抽象的"人民群众"获得了具体的存在内容。具体社会阶层的确立,还蕴涵着人们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意味着社会发展有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单一的生产组织形式、分配方式为多元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多层次的分配方式所取代,意味着更多的自由职业、更多的个性空间和更为畅通的发展渠道。"在农业社会,农民阶级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发展主体。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就成了主要的发展主体,而在知识化的社会里,知识分子以及掌握了高新科技知识的工人、农民就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主导的力量。可见,发展主体是一个历史概念,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12](P160)"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历史概念,成为反映着社会发展水平状况的不同利益集团,他们的存在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社会发展主体的丰富内涵被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开掘出来,多种经济成份的蓬勃发展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取得了存在的合法地位。当今时代,"人民群众"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被分割成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个人的主体性超越"人民群众"这个狭隘的生存空间,走向了社会阶层这个无比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