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5页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对发展主体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我们已逐步意识到:历史的承担者和运作者是处在具体社会阶层中的社会大众,为了保障社会的健全发展我们必须全面地开放个人走向历史的通道,使"人民群众"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活动中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从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到邓小平关于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以"三个有利于"、"三个满意不满意"的历史活动依靠力量和评判尺度的确立,直至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宏观地界定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当代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历史使命。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最核心内容。这二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变迁上。传统社会中处于最低阶层的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意味着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条件。

(二)社会变革由"基本矛盾"抽象论证到体制转型具体运作

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看,抽象的社会基本矛盾,并不能引导问题的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对宏观历史视野中的社会发展规律高度抽象的概括。而对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就表现为现存的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冲突问题,汲及到代表各种经济成份的利益集团的合法性问题。利益主体多元化,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等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一旦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便天然的具备着"非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的优势,社会的发展便始终是一种和谐状态下预成的程序化过程。我们认为,只要建立了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一整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发展就能自然而然地"长入"共产主义社会。然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和迷惘,并使我们陷入到许多难以澄清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之中。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唯物史观这种教条式的曲解完全是基于一种纯粹理论的抽象,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忽视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缺乏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所积累的必要的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实践回答和解决。然而,我们在未认真实践的情况下却先验地在头脑中构造了问题的答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存在根本的冲突,社会主义不需要通过变革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预设下,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照我们自己从经典文本中理解的社会主义蓝图进行社会主义实验,并用"实验数据"竭力地解释和论证文本。这种对经典结论的盲目崇拜把我们的思维长期束缚在"凡是"的框架之内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们对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终于冲破了以往对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教条式理解,认识到历史主体在实践活动通过自觉认识能动调整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发展的作用。被理性抽象地悬置于空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终于回归其社会结构的现实寓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便显现为现实的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共时性交互作用。传统的计划体制难以覆盖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而一个不具备完全信息功能的官僚机构也根本无法制定出一个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生活的经济计划。同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无法适应现实国情条件下不平衡发展状态的经济成份。如此状况,使得目前的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客观地需要在不断适应现实国情而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经过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终于启动,从而历史性地揭开中国社会发展走进世界历史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变革,不仅改变了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配置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单一的公有制向多重经济成份并存的结构性所有制的转变,从而使经济基础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在多重经济成份引起政府机构和职发生相应改变的同时,反映着多重经济成份的多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将从文化的深层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无疑,这些变化又将成为体制转型运作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对资本主义文明由抽象的排斥到具体的批判扬弃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所作的科学判断。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所取的是一种不加批判分析的排斥,认为凡是资本主义的都是丑恶的、腐朽的,都是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因而,关起门来搞建设,试图建设"纯粹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总是高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经济发展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则一概以腐朽文化加以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对丧失发展的历史机遇而痛定思痛,却把这种三十年来闭关锁国、自我封闭搞建设全盘归咎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两大阵营的对立这个客观原因,却未认真地反思我们僵化的思维方式造成我们不能以唯物史观的态度看待西方文明,不能辩证地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历史进程的阶段来对待,至今依然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漠视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心态上依然以我们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狭隘理解来判断资本主义的东西。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