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考题型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8页

文段理解与表达常考题型
一、常考题型的类别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文段理解与表达试题有四大类题型:片段阅读、短文阅读、文意接续、语句排序。
(一)片段阅读
从所提问题的角度来看,片段阅读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主旨或中心概括、细节把握、作者意图推断、指定词语或语句理解四类。
1.主旨或中心概括类
主旨或中心概括类题目一般是要求应试者指出作者写这篇文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或作者要说明、反映什么思想,或要告知什么事情,主要考查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材料主旨的归纳;②对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这段文字主旨是”、“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的主题是”、“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这段话的观点是”等。
【例3-21】(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读者读后会得到模糊不清的答案 
B.读者领略到了德波顿的淡然无为
C.德波顿没有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D.德波顿给了读者宝贵的精神享受
【答案与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心意思的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体现在转折词“但” 之后,“但”前是对德波顿作品内容的描述。由“思辨”、“感性”、“酣畅淋漓”、“难以言说”可知读者得到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即精神享受。从这段文字中并不能看出德波顿是不是淡然无为,排除B。故选D。
【例3-22】(2007年中央机关真题)
为什么领导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效率低下,领导之过 
B.团结意识,亟待增强
C.员工培训,岂容忽视 
D.做领导易,做“教练”难
【答案与解析】D标题是主旨的精炼体现,选项A、B、C都是在没有准确的概括材料的主旨的前提下所提炼出的标题,要么以偏概全,要么不合文意。只有D项是来源于材料中的中心句子“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是从这个中心句子中提炼抽取出来的核心内容。故选D。
【例3-23】(2006年中央机关真题)
人文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尽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如英语的等级考试。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英语的等级考试是为大众所熟悉的一种人文教育
B.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C.在目前的学科体制下,人文教育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
D.人文教育的目的包括人性境界提升、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答案与解析】D主要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此题中有观点导入词“实际上”,在这个导入词后边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子,直接的、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其内容与选项D项吻合。而选项A、C以偏概全;由“好像尽是”的语境,可推断B项是对内容的错误理解。是个以假乱真的陷阱。故选D。
2.细节把握类
细节把握类题目一般是要求从文字材料中筛选出所指定细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段细节、对指定的具体信息的快速识别能力。此类题目相对其他类题目来说,涵盖范围较广,涉及阅读材料的各个细节,备选答案中的干扰项容易设置陷阱,难度较大。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哪些观点符合文中观点”、“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下面对文段提供的信息所做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根据这段文字,可以(不能)推出的是”等。 
【例3-24】(2006年中央机关真题) 
专家认为,如果汽车行业经过长年的研发能降低3%的油耗,就可以算是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了;但即使是能降低3%的油耗,对实际生活中的消费者来说也不太明显。而且汽车生产厂家在不影响加速动力性的情况下,已经在尽量省油,目前生产的汽车在节油和动力方面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最佳配置比。 
根据这段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消费者对能否节约3%的汽油不在乎 
B.目前生产的汽车已经达到了最佳的制动效果 
C.无论汽车技术怎么发展,节油效果都不会很显著 
D.在节油和动力的最佳配置比方面再寻求突破难度很大
【答案与解析】D根据“目前生产的汽车在节油和动力方面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最佳配置”这句话,即可推知选项D正确。根据原文,节油3%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太明显”,而不是选项A所说的“不在乎”;选项B的内容原文并未涉及;选项C的表述太过绝对。故选D。
【例3-25】(2005年中央机关真题)
正常儿童一时专注于一种或两种事情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学某部广告片里面的叮当声,或者要用某种米老鼠碗吃麦片。一般来说,这些临时的狂热最终都会过去。有些正常儿童天生就不爱表示热诚,不喜欢人抱,这并不说明他们就一定有孤独症。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 )。
A.孤独症儿童喜欢叮当声或米老鼠 
B.不喜欢人抱的儿童容易患孤独症
C.异常专注与冷漠是孤独症的表现 
D.广告片有可能成为孤独症的诱因
【答案与解析】C广告片、叮当声与米老鼠均是用来说明“正常儿童一时专注于一种或两种事情是常见的现象”的例子,与孤独症无关,排除A、D项;由“有些正常儿童天生就不爱表示热诚,不喜欢人抱,这并不说明他们就一定有孤独症”,排除B项。故选C。
3.作者意图推断类
作者意图推断类题目一般是要求由文段的提供的信息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倾向等,所提问题要求回答的内容不直接在所给文字材料中体现,需要通过分析推断得出。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接下来作者最可能谈的是”、“写这句话的目的是”等。
【例3-26】(2008年中央机关真题)
华盛顿国产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气象研究所的墙上写这句话的目的是( )。
A.希望人们多理解气象工作的困难和苦衷 
B.督促员工致力于杜绝工作中的任何差错,
C.劝勉员工甘于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名利 
D.突出气象研究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答案与解析】B气象研究所的墙上写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做错的严重性,因此其目的是督促员工杜绝工作中的任何差错。故选B。
【例3-27】(2007年中央机关真题)
中国很早就有鲛(jiǎo)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到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是很陌生的,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
A.关于鲛人的考证 
B.鲛人的神秘传说
C.有关鲛人的诗文 
D.鲛人的真正居处
【答案与解析】A作者在末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接下来便需要对自己的这个观点进行证明。故选A。
4.指定词语或语句理解类
指定词语或语句理解类题目考查的是对规定语境中特定词语或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的标志性提问形式是:“对划横线的文字理解准确(不准确)的是”、“这段文字中××指的是”、“对这段文字中××解释正确的是”等。
【例3-28】(2004年中央机关真题)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百岁老人袁晓园说:长寿其实没有任何秘诀,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顺其自然到百年,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英国哲学家罗素活了98岁,从来也不认为长寿有什么秘诀,主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切顺其自然。人体的差异性很大,健康虽有一定之规,但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
对划横线的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
A.作者完全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B.作者有保留地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C.作者不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D.作者批评了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答案与解析】B文段中画线句子的主要意思是:由于人体的差异性,健康虽有一定之规,却不是一成不变。可知作者是有保留地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故选B。
【例3-29】(2003年中央机关真题) 
研究基本粒子,须借助极高的能量。欲知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得变更微观物质。即得想办法把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打碎,把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各种性质暴露出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物质”解说正确的是( )。
A.前者指各种小粒内部组合模式,后者指构成物质的各种小粒
B.前者指原子结构(含原子核),后者指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
C.二者反映了微观物质世界结构,即小粒结构构成了微观物质
D.二者都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以及中子等各种小粒
【答案与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两个词语的准确理解。由这两个词后面的内容即可知A为正确答案。故选A。
(二)短文阅读
短文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从设置问题的角度分析,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题可以涉及的考查点,几乎都可能在短文阅读中出现。 
【例3-30】(2006年北京市真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现代西方美学,一反过去传统的哲学方法,而走向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审美心理,偏重于主体;科学美学则用科学方法分析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偏重于客体。但不管哪种方法,他们都认为对美的本质(美的定义)问题作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辨性探讨,没有什么意义。瑞恰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考察了十六种传统美学对于美所作的哲学思考,他认为除了证明美的多义性和歧义性之外,再没有什么了。因而认为传统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应当抛弃。他采取了语言分析的方法,从美这个词的具体运用中,来探讨美的意义。这样,美就不再是一个玄学的幻影,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 
  现代西方美学这一股否定美的浪潮,无疑有其时代的背景和世界性的影响。它使本来属于哲学范围的美学,向着科学靠近了一步。对于这一发展的倾向。哈·奥斯本曾经这样加以评价: 
  它那审慎、实证、分析的作风标志着一种更为严密的研究趋势;它不愿做总的概括,却更为重视各门艺术如音乐、绘画、诗、戏剧等等的独特个性。它把兴趣集中在对各门艺术批评所用的概念结构上,分别从逻辑上加以澄清;并把所用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弄清楚。与此相对照,建立一致性的东西,不是被视为不成熟的,就是被视为是危险的蒙昧注意。这种深入的研究,对于阐明一些特殊的问题,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分辨真假的争论中,也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从整个领域来看,它除了分解的方法外,在结论上并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结果。
  美学问题不仅是一个细节的分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感情价值的问题。对于感情价值,单靠语义和结构的分析,单靠信息和符号,单靠解剖刀,是无济于事的。它归根到底,要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之上,诉之于哲学的玄想和沉思,诉之于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包括已知和未知、局部和整体、现在和未来。科学所面对的,是已知、局部和现在的部分;哲学所面对的,则主要是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部分。人类的感情世界,其中主要是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抛弃对于美和艺术。
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这是不可能的。 
1.文中加点的“它”指的是( )。 
A.心理美学 
B.科学美学
C.现代西方美学的否定美的浪潮 
D.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
【答案与解析】C从“它”前面距离最近的句子中寻找代词的对应点,即:“现代西方美学的一股否定美的浪潮”。故选C。
2.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美学认为,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没有意义,方法也不科学
B.心理学美学研究人的审美心理,侧重于对审美对象主题及内容的研究
C.科学美学侧重研究审美客体,即对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分析
D.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学就会发现,美并非高不可攀,美是通俗易懂的
【答案与解析】C A项偷换概念,不是“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没有意义”,而是“对美的本质问题作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辨性探讨,没有什么意义”。B项“心理学美学侧重于对审美对象主题及内容的研究”在材料中没有对应信息;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在哲学的层面上给“美”下一个定义,很难准确、全面;而在“美”这个词的具体运用中,“美”的意义并不玄奥,是约定俗成的。故选C。
3.对画线词语“否定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否定玄妙高雅的美,崇尚通俗自然的美
B.否定用哲学方法研究美,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美
C.否定传统美学提倡的美,崇尚富于科学精神的美
D.否定思辨性的哲学美,主张语言学的形象美
【答案与解析】B这是要测查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根据上下文可知,材料的主题是论述美学研究的方法。故选B。
4.对哈·奥斯本的评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美学注重实证分析,其作风是审慎的,研究比以往更为严密
B.现代西方美学重视审美对象的个性,并对各门类艺术批评分别加以澄清
C.现代西方美学反对研究的笼统与模糊,拒绝对各门艺术做出概括性论断
D.现代西方美学对艺术美一致性的研究是深入的,并在某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答案与解析】D D项误解指代对象,题干中“这种深入的研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分解性研究,而不是“对艺术美一致性的研究”。故选D。
5.下列依据文本信息作出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美学强调了人类审美情感的一个侧面,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对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B.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在反传统的层面上态度相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体相同,但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C.作者同意哈·奥斯本对现代西方美学的评价,引用他的话,既表明了己意,又为下文推出自己的结论做了铺垫
D.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才能解决人类心灵中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美的本质
【答案与解析】D材料中最后一句要抛弃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并没有说只能用哲学的方法来探讨美的本质。故选D。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