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25 共8页
(三)文意接续
文意接续题也称嵌入题、复位题,特点是: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个词、一句或几句话。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填人横线上最恰当的是”、“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能与上文衔接的句子”等。
【例3-31】(2004年中央机关真题)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________。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 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像和迷信。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便会很自然地去寻找哲学的帮助
B.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
C.也不会感到生活有太大的变化 。
D.他们照样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怡和
【答案与解析】B 由转折词“不过”可知,第一、二句话之间为转折关系。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B项符合原文语意逻辑,能与第二句形成转折关系,其余三项都将与第二句形成顺承关系。故选B。
(四)语句排序
语句排序题一般是给出若干个句子,要求重新排列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标志性提问形式是:“将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等。
【例3-32】(2008年中央机关真题)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准确地重现了。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答案与解析】D②为话题句子,引起话题,应为首句;由“甚至揣度”可知依表达逻辑关系,④紧跟②后;由“比方说”可知⑥是运用比喻论证法,展开论述;③是对⑥的进一步展开,而③与⑤有隐性的因果关系,因此,三者顺序应为⑥③⑤;最后①概括观点,总结陈述。故选D。
二、备考注意事项
应对文段理解与表达试题除了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应当加强对一些解题技巧的训练。
下面介绍几种实用解题方法。
(一)文体阅读法
不同文体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阅读要求与重点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取相应的阅读方式,能有效提高阅读的速度。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阅读理解题中,短文阅读题的文体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而片段阅读因为文字材料相对较少,部分试题很难区分出它的文体来,但是大部分试题的基本艾体特征还是比较清楚的。从公务员录用考试历年情况看,根据表达的不同方式,参照读物的分类标准,阅读理解题从文体上基本可分为议论性的文段阅读、说明叙述性的文段阅读、记叙性的文段阅读三大类。
1.议论性文段阅读
议论性文段阅读题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以议论为主,其问题一般为要求概括主旨、主题、主要内容等,是片段阅读的考查重点。阅读议论性文段,要针对议论性文章的写作特点与阅读要领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握写作与阅读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与论证方法有很大关系。议论文写作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推理,常用写作方法主要有演绎法、归纳法、类比论证法。演绎法即先写出结论、观点、主题,然后阐述原因或理由,也称之为先总后分式。阅读这一类文段,需注意作者的主要观点一般都会出现在文段的前半部分,假如是主旨题或观点题,答案选项中内容与文段前半部分主要意思相对应的一个就是正确答案。归纳法即先写原因或理由,然后得出结论或点明观点、主题,也称之为先分后总式。阅读这一类的文段,需注意其结论、观点、主题一般都会出现在文段的后半部分。类比论证法即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作者的结论、观点或文段主题需总概括得出。
(2)把握文段的内容要素。议论性文段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道理。这个说明理由的过程,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一篇完整的议论性文章,无论文字长短,一般都由论点、论据与论证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把握文段写作必备的内容要素,能够快速理清写作的脉络,迅速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3-33】(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一种经济理论或者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现象的某些方面的描述,它要比其描述的现实简单。理论要舍弃不重要的东西。至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取决于经济学家的假设。假设不同,提出的理论也不一样。经济学家们对同一现象往往有很多的理论解释,主要就是因为强调的东西常常不一样。因此,理论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争辩,可以错,也可以被推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如何发展经济理论
B.如何看待经济理论
C.经济理论的主要功能
D.经济理论的内在本质
【答案与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归纳。这段文字是分总式议论性文段,“因此”之后的内容是论述后得出的结论,即“理论可以争辩,可以错,也可以被推翻”。故选8。
【例3-34】(2008年中央机关真题)
能源价格高并非全是坏事,因为价格杠杆自会调节石油的流向,确保人类以剩下的石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而不是全用到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变凉爽的能源需求上。实际上,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至无需教育消费者,人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些价格杠杆不起作用的地方,多是机制本身有问题的地方,改进机制,才能使价格杠杆更有效。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改革体制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前提
B.能源的无谓浪费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C.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合理利用与节约能源
D.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D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主旨的归纳。所给材料为议论性的文段,篇幅虽然短小,但包含了议论文体应有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具有议论文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材料分为两个层次,从开头到“人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是一层,这之后的内容是第二层,两个层次间没有特殊的关系,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价格杠杆的作用进行的分析。由此可知,这段材料的论点为需要回答的问题,论据为材料内容,论证方式为因果论证,这个结果应当与价格杠杆的作用相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要求。故选D。
2.说明性文段阅读
凡是用说明或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能给人以知识的文段,就是说明性文段。其主要特点,一是内容上通过对说明对象特征的介绍,体现说明性、知识性和准确性;二是写法上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捕状貌、作类比等等,而儿比较重视说明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说明文虽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也不排斥议论、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也体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渗透性。说明性文段是短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在片段阅读中则相对较少。
说明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一类是对抽象事理的说明。前者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方向位置、运转过程、生产过程等,后者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等。在一篇具体的说明文段中,两种类型通常是结合起来的。阅读说明性文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准确分辨说明的主要对象。说明的主要对象即文章内容讲述的重点,一般都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准确分辨出说明的主要对象,是答题的关键。对于短文阅读来说,准确分辨说明的主要对象一般来说困难不大,但是片段阅读的材料篇幅短小,可供参考的信息量少,比较容易设置干扰项,准确分辨出说明的主要对象有一定难度,需要特别注意。
(2)瞄准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性文段重在说明事物的特征,相关考点的设置一般都围绕着对事物特征的识别进行,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可有助于迅速解题。说明性文段中,事物的主要特征主要通过描述事物的功能、构造、形状,性质,成因等等来展现,阅读时可从这些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材料中并没有出现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或词语,而是需要结合答案选项所给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对号入座,进而总结出事物的特征。
(3)剖析文段的结构层次。说明性文段的结构主要有总分式、递进式、承接式。总分式,即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由总到分再到总的层次关系;递进式,即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内容更进一步,形成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承接式,即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体现层次,或者按因果、条件等关系逐步说明,前后相互承接。
要准确把握住文段的主题并快速查找到重要细节,剖析文段的结构层次是很好的方法。从写作学上说,包括结构在内的任何形式的选择,都是为表现主题、表达思想观点服务的,阅读时,通过分析结构层次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意图与观点,总结归纳出主题思想。
【例3-35】(2003年中央机关真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全被淹没。有人则认为,CO2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上升将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来源:考试大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生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CO2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往往在开始时光合作用效率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直至接近于正常的CO2含量时的状况。即使光合作用随着CO2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加快也不一定存在必然性,因为这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冻结着的泥炭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CO2的数量将十分可观。如果算笔总账,还真是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文中的内容,对下列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温室效应”: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2.第二段末尾所说“得不偿失”,意思是( )。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气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的CO2,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CO2多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认为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CO2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和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4.在第三段结尾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文字是( )。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答案与解析】这篇短文分成三个小段,是一篇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科技说明文,主要内容是对温室效应的不同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与“温室效应”相关的概念及原理。短文后共提出了四个问题,涉及对词语的理解、对句意的理解、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原文的合理接续。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1.C此题考查的是对指定词语的理解。A项表述不准确,“温室效应”是指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而不是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原文中“反馈调节”指的是光合作用的能力和效率,8项错误;文中“他们”并非完全不同意生态学家的意见,而只是不同意其中某些人的错误意见,D项以偏概全;“以上说法”所指为其前一段话中对温室效应危害的不同看法,故选C。
2.B此题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第二段话的主要内容是:CO2的富集不能有效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反而可能对其造成影响,因此并不能使植物生长加快并净化环境。由此可见,“得不偿失”所指应为“气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故选B。
3.A此题考查的是对全文主要意思的理解。由全文最后一句话的假设:“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可知作者是支持“温室效应有害”的观.占、的。故选A。
4.B此题一方面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合理接续,另一方面也同时考查对作者观点与态度的判断。A项表述与学者们的论证正好相反,是作者不支持的观点;B项与文意相符,正是作者的看法;C项表达的是完全否定的态度,而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好处;作者对“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并不是难以接受的态度,而是认为不客观,虽有理论支持但很难实现。故D项错误。故选B。
【例33-6】(2006年中央机关真题)
《米莉茉莉丛书》是吉尔·比特专为4~8岁儿童所编读物,其创作灵感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及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独特理解。她以米莉、茉莉这两个肤色不同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丛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立的主题,蕴涵着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作者吉尔·比特认为书中传达的这些个性和素质,对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孩子都是适用的。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
A.谁适合读《米莉茉莉丛书》
B.《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
C.《米莉茉莉丛书》的作者对该书的评价
D.《米莉茉莉丛书》的主要内容
【答案与解析】B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这段文字是说明性文段,主要从针对的读者、主要内容、主题特点及作者对本书的评价四个方面对《米莉茉莉丛书》的特征进行了介绍,具有较为明显的说明文体特征。A、C、D三项各只涉及了一个方面的内容,只有B项概括完整。故选B。
3.叙述性文段阅读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段就是叙述性文段,它具有一定的记叙文体特征。记叙文有六个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性文段由于篇幅相对短小,所包含的内容有限,因此要完全具备记叙文六要素的可能性很小.在具体解题时,只能针对所给定的材料内容进行分析,但在原则上可从记叙文的六要素人手。叙述性文段阅读题一般都是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意思或重要细节内容。 概括记叙文段的主要内容,要高度关注开头与结尾以及其中分析、议论、抒情的语句,材料的中心通常都隐藏在这些地方。此外,对于中心意思没有明示的文段,要注意从分析层次人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例3-37】(2006年中央机关真题)
一次,去新疆旅游,晚上住在一户牧民家。牧民家养了一头骆驼,骆驼身旁放着一大堆干草。我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一头成年骆驼一晚可以慢慢吃掉几十斤干草。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牧民没有青草只好喂干草
B.骆驼不喜欢吃新鲜的青草
C.骆驼主要是晚上进食
D.骆驼对主人有防备心理
【答案与解析】D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心思想的概括。这段文字是叙述性文段,主要描述了 “我”在牧民家的所见所闻,时间是晚上,地点在新疆牧民家,人物是作者与牧民,事件是两人谈论骆驼吃干草的问题。由文中信息可知,骆驼吃干草中因为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因此骆驼吃干草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骆驼对主人的防备心理。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