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相关知识及其运用

发布时间:2009-05-12 共6页

  5.在解题中的运用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概念的相关知识在GCT-ME解题中的运用。

  [例17]

  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哪一选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厦的基础部分。

  解析:答案是B。

  A项定义过窄;C项使用否定句下定义;D项以比喻代定义。因而都不合适。-

  此题是2003年GCT-ME的已考试题,直接涉及定义规则的相关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准确解题,但不熟悉相关知识并不妨碍正确答题。

  [例18]

  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

  依据以下哪项能最为确切地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

  A.对案件是否处理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不能说明什么是平反。

  B.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

  C.应该说明平反的主体,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D.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平反了,不等于没错误。

  解析:答案是B。

  B项断定,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对重罪轻判和轻罪重判的案件进行纠正,显然不属于平反;平反仅是对无罪而判的案件进行纠正。因此,把“平反”定义为“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显然过宽而有失严格。

  其余各项的断定内容,即对案件是否处理错误应有明确的标准;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等,涉及的是正确实施平反所要满足的条件,而不是平反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对平反下定义只需要揭示其内涵,不需要断定平反得以正确实施所要满足的条件。

  [例19]

  张教授:如果没有爱迪生,人类还将生活在黑暗中。理解这样的评价,不需要任何想象力。爱迪生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但是,他只在学校中受过几个月的正式教育。因此,接受正式教育对于在技术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并不是必要的。

  李研究员:你的看法完全错了。自爱迪生时代以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代,如果你想对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即使接受当时的正式教育,全面具备爱迪生时代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以下哪项最恰当地指出了李研究员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A. 没有确切界定何为“技术发展”。

  B. 没有确切界定何为“接受正式教育”。

  C. 夸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果。

  D.低估了爱迪生的发明对当代技术发展的意义。

  解析:答案是A。

  不难发现,“技术发展”这个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张教授的陈述和李研究员的反驳中是不完全一致的。

  李研究员的反驳,把张教授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发展,不当地限定为当代的技术发展。这样,即使李研究员的断定成立,也不能说明张教授的断定不成立。A项恰当地指明了这一点。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