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GCT联考复习跟我学(逻辑)(四)

发布时间:2009-05-12 共4页

  第四讲我们的主要内容是三段论。前几讲涉及的逻辑知识还不是很多,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将要接触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很枯燥,同学们不要着急,这些理论知识并不是很难理解的。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对话、推论都涉及这些知识,只是我们没有从逻辑学的角度去分析总结这些知识,因此,我们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实例,帮助同学理解。
 
1三段论基本考点分析
 
三段论泛指以两个命题为前提推出另一个命题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主要包括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等。狭义的三段论则专指直言三段论。
  
三段论的构成
 
直言三段论是以两个直言命题为前提推出另一个直言命题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属于间接推理。
在一个标准形式的直言三段论中,三个命题应均为直言命题,此处,除了逻辑常项,还应该包含并且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以之作为主谓项,并且这三个概念必须分别在其中两个命题中各出现一次。如: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                                            MAP
铜是金属                                                                SAM   
所以铜是导电体                                             所以SAP
就是一个标准形式的三段论,其形式如上。
 
每门科学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术语,三段论也不例外,要具体分析三段论的构成及其规则会涉及到如下术语:
小项,指结论的主项;
项,指结论的谓项;
中项,前提中出现而结论中不出现的项,又称媒介词;
前提,指包含项的直言命题;
小前提,指包含小项的直言命题。
逻辑学还约定,根据主谓项确定小项后,一般把前提排在小前提上面(或前面),这样,一个三段论的结构体是:
前提(M、P)
小前提(M、S)
所以结论(S、P)
 
2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要想使一个三段论有效,就必须遵守一般规则。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以下几条。
 
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三段论实际上是通过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分别与项(P)和小项(S)发生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关于小项与项之间关系的结论。若没有中项,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中项是连接项和小项的桥梁或媒介。只有三个概念分别出现两次时,才能构成三个命题,多于或者少于三个概念都不能构成或者不只构成三个命题。常见的“四词项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的情形是:在、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词语看起来是同一个,但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这个三段论事实上含有四个不同的项,严格说来就没有中项,也就没有连接项和小项的桥梁和媒介,结论的得出就不是必然的。这种错误叫做“四词项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三段论是凭借中项在前提中的桥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即项、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另一个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这样就能保证、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否则,、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这样就可能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个部分发生关系,结果是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中项两次不周延”。
请看下面的一个三段论:
教授都是老师;
小张是老师;
所以,
这一个三段论是无法得出确定结论的。原因在于作为中项的“老师”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确定了“教授”、“小张”是“老师”的一部分对象),因而“小张”和“教授”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规则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周延不当”,具体有“小项周延不当”和“项周延不当”两种表现形式。
例如:
小鸟是动物;
白马不是小鸟;
所以白马不是动物。
在这个三段论中,项“动物”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犯了“项不当周延”或“项不当扩”的错误。再如:狼是动物;狮子不是狼;所以,狮子不是动物。
 
规则4:从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任何确定的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这就意味着项和小项都至少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不相交,这样就不能保证项和小项由于与中项的同一个部分相交而彼此之间发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